汪品先院士:大学呼唤懂创新的好教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11-15浏览次数:10

 今年4月,一位八旬老人雨夜骑车的视频刷爆了网络,他就是今年的“全国道德模范”、同济大学85岁院士汪品先。当天,汪老通过线下授课和线上直播,给将近10万名网友上了一堂课。下课后已是晚上840分,正下着小雨,老师同学们追着给汪老送伞,他说不用啦,雨不大,冒雨骑自行车回办公室。

这位朴实的院士就是我国古海洋学的奠基人,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深网、深潜、深钻”是人类进入海洋内部的三大手段,他带领着同济大学“三深”团队,积极推动着我国深潜科学考察。在汪品先等科学家呼吁下,我国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1999年春,以汪品先为首席科学家的第184航次在中国南海成功实施,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实现了中国海域大洋钻探零的突破。

三年前,82岁高龄的汪老乘坐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三次潜入千余米海底深潜采样。他常说:科学家不管你年龄多高,如果你真的要了解海洋,你真的要到第一线去,不是在实验室里,不是在计算机上,你要到现场去才有灵感、才有新的发现、才有新的知识。

今年115日,汪品先院士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同济大学师生们纷纷表示,要学习汪先生敬业爱业乐业的精神,以崇高的美德引领前进的方向。从北京领奖回来后,汪品先院士依旧骑着那标志性的脚踏车穿梭在校园,像一位勤勉刻苦的学生,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继续投身教育和科研……119日下午,85岁的汪品先院士在同济大学展开《在社会转型期当教师》的讲座,呼唤中国教育的“创新”力量。

应试教育还是创新启发教育

这一次受邀给全校中层干部代表、新进教师以及研究生导师代表做讲座,汪品院士先开头就抛出两个问题: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教育体系?我们应争当怎样的教师?

不可否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果丰硕,人才近年来呈井喷式增长。汪品先院士举出一组数据: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183万人,相当于加拿大人口总数;我国理工科毕业生数量高居世界第一位,但从科技创新来看,虽然SCI发表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的科学水平离第二位还有距离。

“如果把数量当作质量自我陶醉,那可是要犯错误的。”汪品先院士的话掷地有声:“多年来,我们尚未摆脱科学上的‘外包工’身份,一直针对外国出的题目,使用外国买的仪器,做求在外国发表的论文。”他打了个比方,我们制造“零件”,但“机器组装”,科技创新的源头仍不在中国。

要完成从量的提升到质的飞跃,转型是关键!而成功的转型,则需要大力弘扬创新、钻研的精神。

汪品先院士直言不讳,在这一点上,很多现状不够理想,有待改进。比如,来自博士论文层面的科学突破就显得乏力。纵观全球,不少学术上的突破、创建,都来自博士论文。在科学史上,案例比比皆是,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狭义相对论,同年他获得了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此外,伽莫夫宇宙起源假说同样源自学生的博士论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汪品先院士也曾与国外同行交流,他得到的答案是,“大概就是education(教育)和training(训练)的区别。” 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如今,不少高校还存在把研究生课程简单等同于本科七年级的情况,没有对人才进行阶梯式培养。同时,“教育为考试,考试为升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依然存在,损害了学生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将人变成计算机,而应当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感。”在他看来,急于求成的教育培养出的是机器,可以在短期内服务,但从长远来看,缺乏创新、不会创新,这是万万不行的。

作为创新基地的大学不同于商店,学术层面需要长期稳定才能发展出特色。不断折腾,千人一面正是大学创新的两服毒药。汪品先院士反复提及,“我们要营造创新启发式教育的良好生态。学校不是批发知识的仓库、制造文凭的工厂,而是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洪炉。”

从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大学呼唤懂创新的教师

保护好教育的生态环境,懂教学的教师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在讲座中,汪品先院士专门提及了一件趣事。1978年,他参加石油科技代表团出访,在美国大学的书店里发现一本“新生指南”,书的内容竟然是教学生如何分析老师。他想起自己的儿子在国外求学时也向他吐槽过,打了一天工后去听某位教授的课,结果发现非常枯燥无趣,连连感慨不值。“可见,每个学生的心中对老师都有一杆秤,做老师要警惕被学生看不起。”

一节45分钟的课,如何让学生感到值得?在汪品先院士看来,离不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钻研和耕耘。每位老师都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观察汪品先院士的课堂,听众总会被他风趣又不失含金量的内容所吸引。

“高校呼唤懂创新的教师。”他认为,智力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前者绝大部分被浪费了,科学论文真正进入人类知识宝库的不足5%!因此,虽然教师在课堂上总体在传播前人的知识,但是在传播形式上需要不断创新。讲课作为一种有声的思考,重要的是让听众跟上讲者的步伐,不能变成自说自话的“卖方市场”。教师的任务,已经不再是简单传授知识,而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考的能力。

但相比“有名”“有货”的老师,总是关心学生发展,把学生事情放在心头的教师总是更受学生敬重。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是什么?汪品先院士的一番话道出真谛,“一位好老师的一节课、一句话都可能影响学生终生。课堂的成功,不仅在内容,更在于精神。”

实际上,从汪品先院士过往的经历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不少这样的故事。多年前,某场讲座结束后,有一位青年学生特意找到汪品先院士向他表达感谢。学生告诉他,正是因为汪老师多年前的一场讲座,激励他投身海洋地质事业。这位学生的话也在激励着汪品先不断思考,如何通过课堂,给学生的精神上留下点什么。

正因此,今年春季学期, 85岁的汪品先院士单挑大梁,再次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公选课《科学与文化》。不仅如此,他还走进B站科普,为屏幕前的“学生”由浅入深地讲解关于深海的一切。

身兼多职的汪品先院士还向记者透露,目前自己正在担任组长,承担一项战略研究工作。“我还有好多事情想要去做,可惜时间有限,要抓紧了。”汪品先说。

这位笑意盈盈的“单车院士”,依旧是同济校园里的一道风景——学生们再熟悉不过,且一次次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为人师者的“光环”与“能量”。

 

(来源:文汇教育 吴金娇、新民晚报 郭剑烽

(文字编辑:雨 桥    网络编辑:周 瑶)

 


友情链接 中国教育部官网 上海教育门户网站

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10号楼219-220室  电话: 021-54642752

邮箱:shsdyjzx@shnu.edu.cn

Copyright © 师道网

Shidao.shnu.edu.cn

www.shidao.online

总第: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