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我们的“第一标准”——江苏教师模范群像剪影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9-11浏览次数:10

策划人语: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德是立师之本,兴师之源。长期以来,江苏省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突出位置,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潜心育人、默默奉献的优秀教师代表。为集中展现江苏广大教师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勇担筑梦育人使命的光荣历程,值此第36个教师节之际,《江苏教育报》推出了特别报道“师德,我们的‘第一标准’”——江苏教师模范群像剪影,旨在进一步凝聚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强大合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97日,江苏省广电总台演播大厅,江苏“时代楷模”海安赴云南宁蒗支教教师群体先进事迹发布会正在这里举行。坚守32年,10批次、281名海安教师走进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用先进教育理念给宁蒗带来新观念、新思维、新气象,用超前智慧在荆棘中开拓文明之路,用博大爱心在荒原上立起精神丰碑。在宁蒗,“舅舅”享有最高的敬畏和尊重,宁蒗人尊呼他们为“海安舅舅”。“海安舅舅”,正是江苏96万名专任教师忠诚教育、立德修业、胸怀大爱、甘于奉献的缩影。

坚定信念:修德立业传师道

       19635月,《江苏教育》杂志发表《育苗人》一文,介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斯霞精心培养学生的事迹;随后,《人民日报》刊登《斯霞和孩子》一文,强调教师要以“童心”爱“童心”,儿童“不但需要老师的爱,还需要母爱”。由此,“童心”“母爱”不仅成为斯霞教育思想的代名词,更被许许多多教师当作努力目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识眼界、智慧品格、立德树人是优良师德的应有之义。作为一名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教育家,斯霞是江苏教师中修德立业的表率。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曾亲炙斯霞教诲。“毕业前,我在志愿书里写要像斯霞老师那样爱学生,我把志愿书送给斯老师看,她非常高兴,鼓励了我的想法。”1981年,杨瑞清从南京晓庄学院毕业,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志愿到偏僻的乡村小学任教,一干就是39年。

      把一生献给儿童的还有李吉林。60多年的教师生涯,40多年的情境教育探索,李吉林一以贯之地热爱儿童,与儿童心心相印。2019718日,李吉林老师因病逝世,永远离开了眷恋的校园,但她“认准了一条路走到底”的坚定信念,深深影响着她的弟子,“像李吉林那样做教师”也成了许多教师的职业追求。

      南通市启秀中学教师李庾南以深厚的学识素养和严谨的治学风气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李庾南连续26年主持开展8轮数学教改实验,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年过八旬的她今天依然活跃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不仅上课,而且担任班主任。李庾南说:“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那就是选择了一生的修炼、一生的勤勉、一生的奉献。”

       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自己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唐江澎,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17岁走上高中讲台做语文老师。“拿出一点历史担当的精神,让教育发生一点点改变”是他坚定的信念。作为教师,他的课堂既“实”又“活”,极富吸引力,他创立的“体悟教学”模式影响深远;作为教师发展的引领者,他提出,一个学校的高度,由教师的道德高度和学问境界决定。

忠诚教育:矢志奉献播大爱

       薪火相继的江苏优秀教师中,闪耀着一个又一个名字,他们坚定践行师者承诺,默默赓续师德传统,用饱满的仁爱之心谱写生命颂歌,诠释师者大爱,并将这份爱镌刻在江苏教育的星空。

       从停车跑到桥上,再到跨过栏杆救人,他只用了几秒。他叫杨向明,泰州实验学校一名数学教师。201351日,为救一个素不相识的落水男孩,杨向明奋不顾身,即使已被拖得筋疲力尽,他始终不愿意松开抱紧孩子的双手。“杨老师平时就乐于助人,奋勇救人我们一点也不奇怪,心痛的是他永远离开了我们。”回忆送别杨向明的场景,村民老胡说,许多人都自发来到杨向明家门口。平时寂静的街道,那天人山人海。

       20191224日上午,泰州市海陵区城东小学一名五年级男孩突然晕厥,教师史明娟当机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同时指挥学生向其他教师求助,并迅速拨打12012分钟后,救护车呼啸驶入急救通道,将孩子迅速转移到医院救治,一个鲜活的生命得以挽回。史明娟说:“这样的突发事件,当一辈子老师可能也遇不到一次,一旦遇到了,就要在关键时刻敢于担责。”

     “关键时刻敢于担责”,多么响亮的话语,多么质朴的情感。就是这样一个个平凡身影,在关键时刻闪耀出伟大的光辉。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万千学子,是“教育诗”中最美的意象。多年来,江苏广大教师怀着对太阳下最光辉职业的追求,用高尚情操和责任担当,为这首诗涂上动人的色彩。

       2002年,南京市六合区泉水小学教师徐其军被查出肾衰竭并发尿毒症。面对病魔,凭借着“我就是死,也要死在讲台上”的信念他重返课堂。江苏科技大学教授景荣春,同样选择许身孺子写春秋。在发现患有肺癌后,他靠着药物坚守课堂,直到声带再也发不出任何声音。

    “我还想写本书,如果我能活下去,我希望我们能合作,如果活不成,我希望你替我研究下去。”这是盐城师范学院教授王强临终前两天发给同事的信息。从教20年,他以德化人,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感染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在每个人心中树起一座丰碑。

护佑生命:携手抗疫显担当

       9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江苏共有45个先进个人、15个先进集体受到表彰。

       在这些受表彰的江苏抗疫英雄中,有不少老师。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邱海波就是其中之一。从119日临危受命,到91日返回江苏,从严寒到酷暑,共185天,他先后转战湖北、黑龙江、吉林、新疆,用“最早的出征”和“最久的坚守”,生动诠释了作为医者和师者的高尚情怀。

       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院长鲁翔同样受到表彰,他是江苏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江苏省支援黄石医疗队队长。“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看到患者出院。在完成支援工作的同时,作为领队,我还要带着所有队员一起平安回家。”鲁翔说。沉甸甸的责任感,是每个援鄂队员的自觉意识,也是他们主动扛起的责任。

       在他们身后,还有无数双热切的眼睛关注着疫情,虽然不能亲赴前线,同样在为战胜疫情、确保校园安全和师生生命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3500片酒精消毒棉片、1000只医用口罩、500只医用乳胶手套……这是疫情暴发初期,无锡市湖滨中学教师滕凌奉献的战疫爱心。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她不仅积极联系无锡当地医院了解情况,向医生朋友咨询相关信息,同时四处采买口罩、酒精等医用物资。采买到的物资除寄往武汉等地,还分送给身边有需要的教师、医务人员、社区民警等。正是秉持着众志成城的信念,江苏百万教职员工勇担重任,无私奉献,为疫情防控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托举希望:乡村振兴谱新篇

      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教育脱贫托举希望。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时代征程上,江苏96万教师群体中,27万名一线教师扎根乡村教育,用无悔坚守谱写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

    “我愿意永远做一株扎根在乡村教育土地上的向日葵。”邳州市邢楼镇耿庄小学教师郁雪群说。在20年的教育生涯中,郁雪群从自费创办家庭读书点,带着乡村留守儿童读书,帮助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解决成长困惑,到逐步在村支部和附近小学发展出10个“向日葵阅读点”,形成“教师+家长+会员”三位一体的公益助学模式,她不仅助力一批批农村孩子健康成长,也引领起一股公益助学的潮流,在广袤的苏北乡村播下书香的种子。

     “教师工作是一个良心活,虽然辛苦,但很幸福;只要用心坚守,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扬州市宝应县夏集镇郭桥小学语文教师万绘的真情告白。30余年如一日坚守在乡村,累计资助贫困学生近百名,每年秋学期开学,万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统计本镇各校留守生人数及其家庭情况,跟踪调查落实帮扶措施。

    “农村的孩子更需要遇到好的老师,农村的学校更需要好的校长,我愿意成为一棵树,在农村学校扎下根。”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薛法根说。从1988年踏进吴江一所“弄堂小学”,到现在成为一校四区的集团校长,薛法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盛泽镇。“每个人的发展都有无限潜能,教育就是提供一种现实的可能性,让人的智慧不断地生长出来。”薛法根说,做了这么多年的乡镇教师、校长,从没离开过盛泽,这片土地上生长的智慧不仅给了学生,也给了他自己。

我们永远在路上……

       教书育人,首在立德。长期以来,江苏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第一标准和首要任务,先后出台10多份师德师风建设文件,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2019年教师节前,江苏省教育厅向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授牌成立“江苏省师德建设宣传中心”;今年9月初,省教育厅又向南京晓庄学院授牌成立“江苏师德教育基地”。与此同时,江苏还持续举办“感动江苏教育年度人物”“江苏教师年度人物”评选,用师德楷模树立时代坐标。

(来源:江苏教育报    作者:何刚 李大林 任素梅 王小亮 汤文倩 )

(文字编辑:朱炜      网络编辑:王爱弟)


友情链接 中国教育部官网 上海教育门户网站

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10号楼219-220室  电话: 021-54642752

邮箱:shsdyjzx@shnu.edu.cn

Copyright © 师道网

Shidao.shnu.edu.cn

www.shidao.online

总第: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