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老师:什么是师德?把课上好是教师最崇高的师德!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5-07浏览次数:27







       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提出明确师德要求没有错,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工作,围绕师德建设组织各项活动也无可非议。问题是上上下下如此重视的一项工作,可谓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事,最终效果不明显,这就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了。
       
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因为事关重大,所以,从国家层面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到每一所中小学校的领导,各种场合张口闭口都是:教师要有崇高的师德!为达到此目标,一般都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大会讲师德。每到开学季,市、县级召开开学工作布置会,教育局领导都会用很长篇幅、很多时间,说上师德规范十几条乃至几十条,并为此划出一条又一条师德“红线”。要求在新学期里,广大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师德水平。
       二是专家析师德。为了落实上级有关师德的要求,各级学校都会邀请相关专家来学校,和老师们分析什么是师德,有哪些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如何树立崇高的师德。然后,学校把师德要求制作成一块块牌匾,挂到学校显著位置。
       三是榜样秀师德。每年,学校和教育局都会组织“师德标兵”评选活动,让一批敬业爱岗、师德高尚的教师挂红花、得奖励。之后,从这些标兵中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教师,组成师德演讲团,在所辖区域内巡回演讲,以期用榜样的力量来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
  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提出明确师德要求没有错,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工作,围绕师德建设组织各项活动也无可非议。问题是上上下下如此重视的一项工作,可谓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事,最终效果不明显,这就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了。
  朴素的哲学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一个教师具不具有崇高的师德,首先是看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内心深处有没有高度的认同;其次是看教师是不是真心热爱这个职业。没有内心的认同和热爱,只靠外因的强加,无边无际的说教、无穷无尽的要求,教师的师德是难以“崇高”起来的。
  从现实情况看,不说很多领导虽然滔滔不绝,可他们提出的师德要求却“远在天边”,只想让所有教师都做圣人;不说许多专家虽然喋喋不休,可他们讲的师德规范如“雾里看花”,让人感觉一点也不接地气;单说那些“师德演讲团”的不少“榜样”,脸不红、心不跳地编出一个个故事,什么家里老小有病都不顾,自己身体不适而强撑,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如此这般虚情假意、涉嫌诱导的“崇高”,如何让人信服?
  其实,崇高的师德并没有那么复杂深奥,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万语千言、百川归海一句话:把课上好就是教师最崇高的师德!

1.把课上好的前提是钻研教材、写好教案

       熟悉学科课程标准,掌握学科教材体系,研究教材各篇、章、节的内容,这是教师工作的日常。在这些环节中,钻研教材、写好教案是重中之重。无数名家的经验证明,这是把课上好的前提。
  被两代总理(周恩来、温家宝)看重的“国宝教师”霍懋征老师,在总结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时强调:要想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对象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备课要进入角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要用自己的语言、丰富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提倡研究型备课。以《荷塘月色》为例:如果一位教师,他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阅现成的有关作者和时代背景的参考资料,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同时阅读作者的其他散文,以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和散文风格。不仅如此,他还阅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从文学史和《朱自清评传》中了解对朱自清的评价,以把握材料中记叙的事实和评价观点。此外,他还进一步查阅近年来语文教学专业报刊上有关朱自清及其散文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依据阅读过的上述材料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心理,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备课笔记(教案)。这样的备课就是研究型备课。
  现实情况是,我们不少教师仅仅将教参上或网络上的有关材料“下载”到自己的备课本上,然后在课堂上将现成的知识搬运给学生,用这样的教案去跟学生讲课,他的课不可能有宽度和厚度。因此,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资源,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引导学生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将生活和书本知识融合起来,让教师和学生在每一次的学习中都有新的收获。

2.把课上好的基础是走进学生、研究学生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赋予“学生”以这样的定义:“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 
  研究学生要有新的学生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职业就是研究人。他的教育思想建立在三种基本学生观上:
       1.学生是生活中人,教师“是和生活中最复杂、最珍贵的无价之宝,也就是人在打交道”的人,“儿童对你来说不是班级记事薄上的一行字和一个号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2.学生是发展中人,“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与昨天不一样”。学生是一个个个性独特的人,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有个性,一个独特的人的世界”。
       3.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作为教师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姑息迁就,而应该巧妙而正确地走进学生心灵,为学生指出并要求他改正。 
       研究学生教师要有坦诚、磊落的胸怀。一般说来,在学生做了错事之后不歧视、不侮辱他们,很多教师都做得到。但能在学生面前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失误,欢迎和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就不那么容易了。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他的威望会不期而遇。
      
研究学生教师要有切实、公正的行动。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善于运用夸奖的方法来激励他的学生成长。这种“夸奖”,是教师颔首于学生的一隅之见,是教师赞许于学生的一得之识,一技之长。它可以是一个肯定的手势,一篇作文的褒奖,一次作业的展示……这种“夸奖”,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信、自爱、自尊、自强的信念,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完善学生的自我形象。走进学生、掌握学情,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美德,一种使命。

3.把课上好的关键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身教重于言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箴言。学校里、课堂上,教师对读书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才具备了教育的资格和力量。
       教师要通过学习,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体系。教师的读书学习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读与学科专业有关的书,包括课标,教材,专业杂志和本学科前辈的著作。二是读有关教育理论的书,从孔夫子到陶行知,从苏格拉底到中国当代的教育名家的著作,都要了解其理论精要。三是读提升自己人文科技素养的书,哲学、美学、历史、文艺等都要有所涉猎。教师读书越多,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就越深刻。理想的教师应该过一种读写为伴的生活,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中重要的贵人。
       教师要通过学习,及时矫正自己的教育教学坐标。教师要经常反思,及时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定好位。就当下教育的现实环境下,教师要从“讲师”转变为“导师”,从“教者”转变为“学者”。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合于他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与学生一起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创设一个轻松的、宽容的教育教学氛围为学生服务,与学生一起分享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课堂是师生的一个生命场,学习是师生生命的成长方式。教师必须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落实“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能学不教”的原则,不搞满堂灌、不打题海战,把课堂上的时间、空间和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成长、去收获,让学生的这种入骨、入心、入脑的学习“带得走”,在将来的人生路上“用得上”。一句话,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只有课堂真正成为了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教师不轻慢课堂、不应付学生,才是崇高师德的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作者〡陈文,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2013年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来源〡公众号“布衣村言”)


友情链接 中国教育部官网 上海教育门户网站

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10号楼219-220室  电话: 021-54642752

邮箱:shsdyjzx@shnu.edu.cn

Copyright © 师道网

Shidao.shnu.edu.cn

www.shidao.online

总第: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