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新时代,我们怎样做教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0-29浏览次数:19

我们今天来谈怎样做老师和40年前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今天是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背景下,来谈怎样做教师。这个问题前两天习主席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座谈会上已经讲得非常清楚,非常透彻了。尽管他讲的是思政课,但是有许许多多跟我们的语文学科,包括外语学科是相通的。习主席讲新时代怎样做好思政课的教师,他讲了“六个要求”“八个统一”,很多内容跟我们的语文教学是相近、相似、乃至共通的。

  我最大的长处就是年纪大,经历过很多事情。在改革开放新长征途中再出发,我们应该思考哪些问题?我们都是被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在工作学习中,希望能够不仅是优秀,而且能够卓越。我们太需要卓越的老师了。所以对这个时代的特点,我们首先应该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我们走过的路

  习主席讲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够忘记本来,不忘本来才会珍惜当今。当今,我们的教育碰到许许多多困惑,许许多多难题,但是再回头看这40年来改革开放走过的那些沟沟坎坎的路,就会觉得今天的这些困难困惑,我们是完全可以用智慧、勤劳、勇气去解决的。

   我,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那年的1218日,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此前,应日本妇女组织邀请,要组成一个妇女代表团到日本考察访问,每个领域都要选一个代表,有钢铁的、科技的、医疗的、有农业的,还有教育的。因为我是首评的特级教师,所以就被选作教育界的代表,访问了一星期。我们从日本回来的时候,正好就是1218日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这个会的重要性,我当时也只觉得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了不起。但是这次到北京听了习主席的报告,才知道它的划时代意义。

  习主席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近代历史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三个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建党;第二个是建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个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强国富民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觉醒。中国共产党干革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第三个历史的丰碑,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觉醒。因此,才有这40年来伟大的创造,人间的奇迹。

     我是从文革过来的,那时基础教育处在“知识越多越反动”、轻视知识、轻视教育、轻视人才的愚昧状态,经济面临着崩溃。1983年,小平同志讲教育是战略的一着,这是我们建国以来第一次把教育提到战略高度,现在教育是战略地位,而且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教育的春天真正到来


       那时我们的教师穷到什么程度,在座的年轻同志可能不太清楚。比如说我们上世纪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上海的工资在全国最高,是585角。当时的口号是“36元万岁”,那时的本科毕业生很少,比现在的博士生多不了多少。最前沿的杂志《收获》和《十月》是一元钱一本,也就是说,上海教师一个月工资只能买五十几本杂志,这就是当时的状况。女老师都要给家人缝衣服、做鞋子,因为没钱买。后来我担任全国总工会的候补执委,在总工会会议上大家谈到困难,我就讲教师困难到什么程度,会议简报的标题就是“为一些行业的职工请命”,这就是我们当时的状况。

       我们原来教育经费困难到什么程度?那时我是市人大常委,开会谈到这些事情我都哭出来了。我和一些老同志到区县的学校里去,看到的一些学校是危房。我们到闸北一所初中,走进门厅都是木头桩子、竹桩顶着,狭小的楼梯都是摇晃的,小孩子还在上面蹦跳,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房子好像随时都要倒下来一样。我们到金山,县城的16所中小学,没有一个像样的操场,只有一所中学有一个篮球架,没有一条路是好的,没有柏油路、水泥路,全是泥路。我们去一所小学时正赶上下雨天,穿的是长筒套鞋。孩子们两只脚都在泥水里,湿漉漉的,我作为老师看着真的心痛。一些乡校,没有一部电话,老师上课只有规定的一人两只粉笔,我们的教育经费当时就穷到这样的程度。

  现在从经费来看,真是大翻身。去年年底到闵行一所小学,校舍那么辉煌,设备那么先进,校长是博士后。所以从经济崩溃边缘到如今经济的这样一个增长,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习主席讲这是出现人间奇迹,因为我们用几十年走了资本主义几百年发展的道路。

  经济上的大翻身给我们的教育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现在我们的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8%,这是全世界没有的,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山丘,义务教育覆盖面的广度和深度,这是世界上仅有的。再回头看看以前,那真的是恍若隔世,这恍如隔世的变化要感谢邓小平同志,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光辉思想使我们获得了精神大解放。


      我们找到了这条路是多么的不容易,这是世界上没有的。习主席讲,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觉醒,找到了这条富民强国的路,因此要一直坚持走下去,他说40年的人间奇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的施舍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这次开改革开放的会是要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改革开放这条路我们走定了。

  这样的人间奇迹怎么创造的呢?实际上每个人的后面都是波澜壮阔的40年,我讲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是义乌的县委书记谢高华。那时义乌土地少,农业发展极难,也无法办工业,老百姓穷到“鸡毛换糖”。县委书记谢高华面对这样的现状,认为义乌的人要活只有做小商品。他冒着风险和压力,共产党一颗丹心为人民。从“鸡毛换糖”发展到今日的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小商品已经是世界小商品的定向标,它的价格指数已是世界小商品的风向标——从坚持到发展真不容易,用牙签来举例:一百根牙签,才一分钱的毛利,要赚几千块需要数吨的牙签。中国人就是用这种以少积多,坚韧不拔的可贵的民族精神坚持下来的。这是中国人的志气。

  第二个人是王有德,50年治沙,50年把沙漠变成绿洲,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中国人民的自尊。

  第三个人是陈景润,你简直想象不到,这样一位科学家,他是深受中学数学老师的影响而立志攻克数学界的世界难题的。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这个世界难题的时候,他是在六平方米的锅炉房里,那时没有计算机,全部靠手算,草稿纸都装了几麻袋。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他证明的1+2至今仍然是世界最高水平。我记得1978年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日报》发表以后,我和学校的数学老师搭班一起讲,数学老师讲哥德巴赫猜想,我讲徐迟的报告文学,学生和老师一场一场听,盛况空前。中国要强起来必须要热爱科学,有为科学做奉献的精神,必须有中华民族的志气。

  我讲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我们所有奇迹的创造都根源于中华民族的志气、中华民族的自尊,而这一点对我们新时代的老师特别重要。习主席讲我们要做“四有”好老师,其中第一条是要有理想信念。

  一个人心中总要有一盏明灯,因为教师的工作是双重奏的。一重奏是你自己的人生一定要奏响中国特色教育的交响曲,那么动听,那么悦耳,那么感人。与此同时,你还要引领学生走一条正确健康的人生路,因为你是人生的导师,你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习主席讲什么叫教师工作?那就是“三塑造”,即教师的工作就是塑造学生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工作。

  因此,你必须引导学生奏好人生的乐曲。而每一个人,每一个孩子,他的人生都是单程票。人生的单程票里的每一阶段的孩子,他都必须碰到优秀的老师。初中、高中,各门学科都要碰到优秀的老师,因为他的人生是单程票,过了这一段就没有了,就被耽误了,因为他的生命的成长跟老师的教育教学是紧密连在一起的。

  习主席讲,每个教师的教学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风格,但是所有老师都应具有“四有”特质。第一必须有理想有信念。走过改革开放40年风风雨雨的路,我们对这一条就更加坚信。现在改革开放再出发,新长征途中,这一条是最重要的。习主席和大学中学小学的思政老师讲,第一条是你自己要有真信仰,你才能够教出有真信仰的学生。这就是理想信念。如果自己不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你怎么教孩子能够将来为国服务?

  这个道理,不仅是中国人过去讲,中国人现在讲,外国也这样讲。外国的有识之士,他认为不管你怎样,你心中要有盏明灯。英国非常有名的小说家毛姆,他有一篇非常有名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便士是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相当于我们的“分”。小说主人公为了追求他的理想离开优越的生活,他为他的理想而奋斗,为什么?因为他心中有月亮。所以这本书推荐的经典语言是:“满地都是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如果一个人被满地的便士所淹没了,他心中就没有月亮,就没有明灯。月亮实际上就是我们心中的明灯。

  一个人有了脊梁骨才能直立行走,脱离动物的爬行状态。一个人有了理想,心中有一盏明灯,他就有了精神的脊梁,脊梁骨就是硬的。我已经90多岁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一命呜呼,但是人只要活一天,就要有壮志豪情,我们这样一个伟大时代,不靠任何人,只能靠自己,业务上也是这样,不能够靠任何人。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13多亿人口的国家,不能靠别人。只能自己有志气,有自尊。所以,新时代,作为新长征的生力军、主力军,有志的教师最重要的是心中要有一盏明灯,引导自己走好教育生涯的人生路。

  第二,我们既然是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一定要在学术素养上下功夫。要有真才实学。

  我们现在炒作很多,这是不行的。改革不是什么都改,要举旗定向,播种未来,我们改革是改掉

适应的,阻碍我们前进的,改掉不适应人民利益的,不适应我们教育规律的,不适应孩子的成长的。但是有些东西是不能改的,坚如磐石,一动也不能动。国家如此,教育也是。所以要举旗定向就是这个道理。比如习主席讲的,我们是不会走邪路的,要我们改弦更张不可能的,我们是一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比如说我们的“四个自信”是坚如磐石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些是生命线,不能动,也是不能改的。所以不是改这些。教育也是如此,我们的培养目标是绝对不能动的,我们是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所有的学科要传授知识,但是它必须为育人的总目标服务,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不能动的。

  当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时候,我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知道学校教育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质量。学校有优秀的教师,学校的四梁八柱就全部立起来了,不是靠校长一个人,校长的第一责任就是培养教师,要把教师培养得优秀。教学活动一定是教师、学生和教材,同样的教材,不同教师教,可以教出完全不同的效果,这就看教师的学术素养。因此,我觉得首先我们一定要清楚,改革继续深化,哪些要改,哪些不要改,一定要分清楚。因为我们现在很容易被风向标带乱,什么是教育时尚我们就跟着什么跑,今天这个风明天那个风,到最后你就没了自己。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任何情况下这一点是不能改的。我们的教育方法和具体做法可以吸收国外的优秀经验,但是我们培养的人和国外的人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培养的孩子,必须是有家国情怀的。没有国,哪里来的家?从小要教育他们有集体观念,爱家庭,爱父母,爱同学,这些都要在我们的学科教学渗透进去。


       育人是教师最大的基本功。

  首先,教师要了解孩子,这是教学当中的唯物观点。知心才能教心,我们绝大多数老师讲的话全是正确的,但学生能听进去多少需要打问号,有时候学生认为你讲的是老古董,那些概念术语他不要听,这就需要我们变换方法。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所有的学科都是为培养人服务的。中国的教育就是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因为我看到不少没有中国心的现象,所以我提出要有中国心,否则我们基础教育的老师从早到晚那么辛苦,为谁辛苦为谁忙呢?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正是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基础教育的老师是非常辛苦的,从早到晚地为了学生忙,我们要忙得有价值。

  教育最最核心的问题是价值观。培养什么价值观?我们面临着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现在的老师比我们年轻的时候难做得多,我们年轻的时候学校的价值观跟社会价值观一样,学雷锋从学校学到社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首先是我为人人,然后才是人人为我;现在是我不为人人,人人要为我。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就非常困难了。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多元价值并存,多样文化激荡,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教育我们不懂事的孩子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他们没有文化积淀,没有生活的经历,好的坏的都照单全收。所以,育人是一篇大文章,在现时代纷繁复杂的环境下面,怎样培育我们的中学生是世界难题。

  中国人对“人”的界定是一撇一捺,互相支撑。我们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儒道释的结合。儒家的最高境界是“仁”,“仁”——人字旁一个“二”,你要做人,心中要有别人。季羡林先生曾经讲过什么是好人,他说,如果一个人,碰到事情 60%想到别人,就是好人,而教师70%80%乃至90%都在想学生,当然是好人。因此我们的最高境界是“仁而爱人”。《礼记·礼运》篇里讲的“世界大同”:“人不独亲其亲,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们现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方针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我好还要大家好。西方不一样,17世纪西方哲学家对人的界定:人是用理性思考获取最大利益的动物。因此他们要不断扩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取得最大的利益。

  我们现在有些孩子的一些细小的事情真要我们很好地去注意。那天和一位同志外出,他说以前师傅带徒弟是一帮一、一对多,大家都有进步,但现在有的孩子是我好,我就不许你好,我一定要超过你,这怎么行。所以,孩子的一举一动实际上都是他价值取向的反映。人一辈子都处在价值取向中,到超市去买东西,例如买牙膏,为什么买这个牙膏,而不买那个牙膏,这就是一种选择。人生道路也是一种选择。所以,育人是篇大文章,一定要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面育人,你才能够用鲜活的正面的真善美的东西来不断地滋养他的心灵。

       教学改革正在路上

  当时我们开始改革的时候,有人要把语文和英语等同起来,英语是听说领先,因此我们语文也应该听说领先。我是反对的。母语教学和外语教学是不一样的。各个学科有各个学科特定的学习规律,别人怎样,我们就一窝蜂,这怎么行?但是我们的学科教学改革一直是正在路上。

  粉碎“四人帮”的时候,语文教学当时强调的是“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一直到现在,我们的考试基本还是这个框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改了很多,比如说在80年代中期有人提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那时我正带教青年教师,每两个礼拜用一个下午给他们做一次有关智力发展的专题报告,专门讲什么叫观察力,什么叫思维力,什么叫想象力,什么叫创新力,以及如何去做。现在看来这还是比较领先的。

  不能否认,现在有些教学知识确实是比较陈旧的,比如我们现在讲小说基本上还是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这是多少年以前现实主义文学为主流时的提法。这三个要素当然有特定的价值,但是我们往往把它僵化成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在90年代,我意识到单是这三个要素还不行,因为当时我们已经引进了很多理论,比如说阐释学、叙事学理论的介入。现在文学研究不断发展,小说的内涵就丰富得多了。这些年下来,叙事学在小说教学中好像已经成为重要内容了,包括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节奏、真实与虚构等,还有细节等等。

  作为老师,我们面对的学习世界永远是新的,因为教学内容本身就在不断发展。再比如,关于课堂教学的生成,其实教师的教课不完全是输出,在输出的过程中,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生成,深入学习教学生成理论,我们对课堂教学就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了有关教学反思的理论以后,我们就会认识到,原来我们在教课的时候,学生是可以评价的,学生的言行、眼神对我们都是评价,这便给我们教师以反思。

  我当时教了很多课,觉得自己不能够自圆其说。比如诗歌教学,说老实话是我们语文教学当中的短板,基本上讲不出多少道理。其实诗是最能直接叩击心灵的,最能叩击心灵的往往是诗。我记得冯骥才打过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什么叫散文?一个人平平常常走路就是散文;你突然被人踢了一脚掉到水里去了,这就是小说;这个人被大地弹到月亮上了,便是诗歌,它浪漫、变形,是生活的变形。诗歌教学,如古诗词,《诗经》和《离骚》它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教诗很多都教成一个样子,讲“意境”“意象”时,讲来讲去还是那些名词术语,并没有触及学生的心灵。

  我举这些例子意在说明,我确实是看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我们这条路走过来,从“双基”到“三维目标”是一个进步。“双基”本质上是工具论,主要对象是知识,而到“三维目标”则关注人本身了。21世纪课改最了不起的就是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从过去研究知识体系为本,以知识为本,转换成以人为本。教育就是以人为本,所以21世纪的课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回归到教育的本质。


       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在课堂里怎么体现?因此,“三个维度”就被提出来。

  这对我们教师来讲,“知识和能力”驾轻就熟。第二个就是过程与方法。我们东方的教育比较重视结论而轻视过程,西方的教育重视过程,结论有时候不重视,那好,我们补短板!还有就是“方法”,以前上课,关键词就是上课要让学生懂,接下来要让学生会,于是就有了训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要通过训练,当然有的知识可以转化,有的不能转化。现在就不仅是会了,不是学会某个知识,而是要会学。这是一个质的变化。以前都是学的什么专业就从事什么专业,读数学的去研究数学,现在不是,现在学的跟用的区别很大。因此要会学,所以就有“方法”。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人独有的,动物没有。“情感”,人有情感世界。但是我们现在上课要上到孩子感动非常难,小学一年级还感动,五年级就不感动了,高中的课更难教,课上学生基本上是冷眼旁观,跟我们那时候很不一样,我那时候二十几岁,比学生大几岁,可以教得十八九岁的孩子很感动。但是,现在要教到学生感动真的很难。因为当时没有这么多的信息工具,老师掌握的比学生多。而现在学生听到的负面东西太多,人还没有进入社会,好像已经对社会的弊病了如指掌了,因此,学生很难被感动。所以,我们首先要让孩子有丰富的情感。冷眼看世界怎么行?小孩子就没有热情和冲动,将来如何工作?因此,我们上课要不断地把他们情感世界上的盐碱冲掉,要教会学生两个眼睛看世界——辩证的、历史的,要教孩子去追求真善美,要给他指一条路。现在有些年轻人要做“佛系”,其实不是真去做和尚,而是想逃避却逃避不了。

  我们现在一提到“态度”,就想到学习态度,其实应该是求真的科学态度、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只是其中一种。不能一碰挫折就跳楼,脆弱得如同玻璃娃娃一样。挫折是常态,没有什么都是顺风顺水的,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每一天都是新的。还要有宽容的人生态度,做人是做社会人,自己好也要允许人家更好,这样自己的心里就很快乐。我有一次听一个家长讲,一个孩子考了150分回家哭了,满分为什么还要哭呢?她说本来班上只有她一个人150分,今天有第二个人了。不允许人家好,这怎么可以呢?“态度”是靠我们在教课过程中点点滴滴渗透的,而不是靠老师讲大道理。孩子很厌烦大道理,老师可以用讲故事,用幽默的语言影响孩子,他们慢慢就能听进去,慢慢的人就变得成熟。

  “价值观”就是培养学生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把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和谐统一,把自然价值和人类价值和谐统一。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以知识能力为核心的育人的整体。我们需要传授知识,训练能力,但是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要融合进去。

  “核心素养”是在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核心素养把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起来。语文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核心,还有思维、审美、文化,无论如何不能够把它们分开来,它是一个整体。

  现在中学语文深化改革,老师都会碰到许许多多新的问题,应该做好思想准备。初中语文六年级的新教材和原先的上海版教材有很多不一样。有的老师讲这是落后的,恐怕不是这样。这里育人的价值更显性,这些课怎么教?新教材古诗词比较多,这么多古诗词,究竟该怎么教?这对我们上海的老师来讲全是新的课题。新教材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更高,如果对每篇文章的来龙去脉都能了解,视野就不一样了。比如说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就不好教,因为上海的孩子没办法体会这篇文章京味儿的语言特点。

  现在教材的特点是几乎每一篇文章里都有写作方法,阅读里有写作方法,读写结合,过去的教材没那么明显,现在很显性。针对这样的特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读”移植到“写”?这也是一个新的课题,读写应该结合,但这是不是一定非常科学?也很难说,因为语文教学不可能是线性的,也不是树状的,它一定是块茎式的,课改过程中有人讲语文知识是一棵树,每个枝桠就是知识点。其实语文学科是综合性非常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两点无论如何不能忘记。综合性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马铃薯一样,它是块茎植物,是向每个方面去延伸的,这对我们的思维习惯、思维领域有很大的挑战。

       狠下功夫把课上好

  我们要有学术素养,特别要有基本功。课改不管怎样改,有些基本内容是不能够动的。比如积累性,语文是一定要积累的,词语的积累,句子的积累,对人物形象的一些积累,这是不能动的。小说有各种各样的讲法,但不管怎么变,积累是不会动的;再比如细节描写是绝对不会动的,人物的分析,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这些基本的东西是不能动的。这些教得怎么样就考验教师的基本功;第二个就是理解性,不管怎么改,理解是最根本的。因为你要认识一样东西,一定要理解它。所以,积累性和理解性,这是不能动的。

  作为教师,基本功确实要扎实,现在对识字的要求更高了,因此我们要去读一读《说文解字》,有一些基本的东西在心里你就不怕,哪怕你觉得《说文解字》看不懂,可以买趣味的汉语学、汉字学。看完后,心中就有底了。关于文章的评论,你去看看中国古代的一些文论著作,例如刘熙载《艺概》,看完以后,你就会觉得古时候人们对文章的一些看法真是了不起,国外有些好的东西也是要看的。我一直认为我们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中国的根本的东西不能动,但是我们一定要广泛吸收,否则不知道这些东西怎么来的,你就无法判断它的正误,而且你不知道拿什么来为我所用。

  所以说读书是非常重要的。我自己一辈子有个座右铭,就是刘向的一句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书就好像药一样,善于读它,可以医治我的愚笨、愚蠢、愚昧。我教了一辈子的语文,至今没有脱愚,很多东西若明若暗,说不清楚。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诗歌,怎么教才能够打动孩子?我大概教得最成功的就是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完后学生一直记得,多年后还和我讲,这是因为打动了学生的心灵,是以情激情的结果,因为我充分利用了诗歌的特点呼唤“周总理你在哪里”。所以,很多文体的教学究竟怎么打动孩子的心,在今天还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因为我们有的时候被知识点所俘虏,丢掉了魂,把文章教得失魂落魄是没有办法感动学生的。我不可能把文章的所有的妙处教给学生,因为教学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不断的完成的,但是它一定是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统一体。在教语言文字的时候不能把魂丢掉,动人心者莫过于魂。


       我一直梦想的课,不止教师是一个发光体,而是人人都是发光体,每个学生都是发光体,这才叫教学。教师是拉小提琴的首席。“教”要作用于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学生又反馈过来给老师,学生跟学生之间也要互相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班级教学一定要充分运用孩子当中的优点,孩子当中的思想,这样,就会互相碰撞,孩子的积极性就会高。拨亮一盏灯,就能照得通屋明。当学生能够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听课、思考的时候,他就能够超水平发挥。

  什么叫上课?上课真的是生命在歌唱。因为你的每一节课的质量会影响孩子生命的质量。学生就是在一节节课当中度过的。有个老师讲,他的孩子进入高一后,老师叫他抄书,回家作业就是抄文言文,这是干什么呢?教师是指导,是启发,是引领,引领学生如在绍兴那么漂亮的山阴道上行走,引领着他们并告诉他们这是什么花,这是什么果,美景应接不暇。课必须是立体的,有知识的理解、积累,有能力的提高,有思想情操的熏陶、提升,这样孩子就成长了。

  我觉得课堂教学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什么是好课?课一定要上得让孩子觉得学有兴趣,学有收获,上课跟不上课不一样。语文课很难上,难就难在很多学生始终感到又懂又不懂,它不像数学,懂就懂,不懂就不懂。因此你要把学生的似懂非懂教成真懂,懂得很浅的地方,要让学生懂得很深。不仅要让学生学有收获,还要让他学有追求,不是今天上完课就结束了,明天还要上。我的课从来没有句号,而是省略号。我今天讲到这里,下面还有精彩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就是学有方向。要让学生有一个价值取向,我为谁学习?我学了干什么?语文跟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不一样,数学是讲数字的规则和空间关系,物理是讲物质,这些学科都是指向客观世界。而语文是独一无二的,语文直接指向人,指向人的思维、情感、能力、品质、气质。因此它不是象牙塔里的,语文就是人生,不管你将来做什么事情,语文都要伴随人一辈子。我过去的学生和我讲,语文好了,到农村劳动都有优势,因为别人要挑大田,我去广播,去写稿子。“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一个人的气质都改变了,这就叫语文。

  新时代做语文老师有很多很多要求,我想一个就是“心中要有月亮”。心中有“月亮”,就能看透“六个便士”,看透物质的诱惑、琐碎的分数。心中一定要有盏明灯——理想信念,还要有扎扎实实的学识。什么叫“学识”?就是不仅要有学问,还要有见解,教师的脑子里要不断地有问题,有思考的风暴。在教学中发现很多问题,然后想办法一个一个地来解决,你就前进了,提高了。

  九十多岁的古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写了很多文章怀念她的老师顾随先生的课,她说:“先生之讲课,真可说是飞扬变化,一片神行。”课上到“飞扬变化,一片神行”的境界,左右逢源,这样的课本身就是一个磁场了。顾随培养了多少大家!欧阳中石、周汝昌等全是他的学生,真的是了不起!顾随先生把自己讲古诗词比作谈禅。禅就是佛教禅宗的“禅”。他说自己上课是“禅机说到无言处,空里游丝百尺长”。讲到诗词的奥妙,尽管无法用语言表达了,但是那种意味就好像一根百尺长的游丝在空中缭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丽风景呢!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孔子所讲的听了《韶》乐以后的体会——“三月不知肉味”。顾随的课为什么会上到这样的程度?因为他把他的专业当“禅”一样来敬畏,因为对专业心怀敬畏,因此狠下功夫把课上好。

  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既要敬畏自己的专业,更要敬畏我们的孩子,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国家的宝贝,都是家庭的宝贝,耽误不起!他遇到一位好老师是此生有幸。所以我们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在新时代立志做教改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创造我们教育的辉煌!

(来源:微信公众号“教师博雅”)


友情链接 中国教育部官网 上海教育门户网站

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10号楼219-220室  电话: 021-54642752

邮箱:shsdyjzx@shnu.edu.cn

Copyright © 师道网

Shidao.shnu.edu.cn

www.shidao.online

总第: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