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名师访谈录”开播,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2-11浏览次数:18

     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半月谈、上海教育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沪上名师访谈录”昨晚开播。这档全媒体大型访谈旨在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号召大家向“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学习。

 在第三期和第四期节目中,“全国模范教师”吴晓明、杨国荣做客演播室。如何理解哲学?如何让学生爱上哲学?让我们一起听听两位名师是怎么说的。

全国模范教师:吴晓明


    “‘哲学’并不难,‘哲学’也有很多乐趣,‘哲学’带来的财富将在未来的工作中显现出来……"吴晓明如是说。

 作为荣获2019年“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的*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原院长,他已深耕这门学科35年。

 而除了学科属性之外,吴晓明对于老师这个身份的感悟也很多——如何让学生第一时间进入哲学的范畴?如何让学生爱上这门课程?吴晓明有自己的“窍门”,而在他看来,比教书更为重要的,是育人。

       教学相长:难吗?不难!——深耕学科35年,“哲学”的乐趣其实很多

    “哲学”——在大多数人看来,无疑是深奥、神秘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哲学”?和一般的知识有何区别?在吴晓明看来,这两者很好区分。他认为,一般的知识主要任务是形成知识的各个层级、内容、方面。但哲学的特点是强调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吴晓明说,如同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和学是有区别的,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掌握好这样的差别,能够启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照本宣科,而是开始思考问题的时候,我觉得它并不特别难”,他强调:“不把哲学仅仅当成一般的知识,或者背的,或者一门门记下来,而是能够开始思考问题。这样不仅会觉得不难,而且还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非常多的乐趣。”

 如此便不难理解,吴晓明缘何能够坚持深耕这门学科长达35年,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研究哲学经典著作,与先贤对话。他说,一方面是自己的兴趣、是好奇;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也体会到,如果能够启发学生的思想,能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思想境界不断得到提高,思考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就是很大的乐趣。“特别是在学生能够跟你在某些哲学主题上进行对话,包括能够对现实的问题做出思考的时候。”吴晓明说。 

 育人成才:教学很重要,但育人的任务更加根本!

       作为一名老师,回忆起多年前刚入大学时的情景,吴晓明仍觉得历历在目,而当时的老师们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如,哲学学院的胡曲园先生,中文系朱东润先生、郭绍虞先生,历史系周谷城先生等,“他们当然是在教书,但也将育人提得非常高。”

       吴晓明说:“大学的教育,包括本科生的教育,主要还是培养人,使得人能够有广泛的视野、能够有思考的能力、有学习的能力。从能力方面来理解这件事,我认为他学的专业都会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表现出来。教书育人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任务,而且我认为育人的任务更加根本。”也正基于此,吴晓明所在的复旦大学作出了很多努力进行通识教育和本科生培养体系建设。

 他举例说明,在复旦大学有没有必要有艺术这个类型?答案是有。“大家都充分意识到,一所大学,一所综合性大学,也许必须要有这个部分。在大学当中,可能有奇思异想、特立独行,甚至举止比较特别的、搞艺术的那些人,虽然他不会直接影响到你的专业方面,但是对学生成长来讲,就是非常必要的。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强化育人,而不是用专门的知识把学生局限在某些很狭小的领域当中。”

我们的目标是育人,让人多方面发展,让多方面的可能性得到展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课堂之外的互动,比如读书报告等,甚至文娱体育活动,都能使学生发展得更全面,让学生更多发挥作用。”吴晓明总结道。

全国模范教师:杨国荣

    哲学是‘无用之大用’的学问,虽不能解决具体微观的问题,但可帮助我们认识宏观世界。学习哲学要独立思考、关注现实,让哲学理论化为具体的思考过程中的方法。”荣获2019年“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的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国荣分享了他对哲学和哲学教育的理解。

哲学”一词最初是西语philosophy的译名,在古希腊,“哲学”的意思是爱智慧,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智慧之思。“智慧的特点在于跨越知识的界限,哲学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它从跨越知识界限的角度去理解这个世界。”杨国荣说。

  杨国荣强调,哲学的智慧展示了其“无用之大用”。言其“无用”,是因为哲学不同于具体的知识或技术,它并不能代替后者去解决具体的问题;言其“大用”,是因为哲学领域中的智慧探索与智慧之境,总是通过对知、行过程的普遍规范,不断在个体与类的层面,引向真善美的统一。

真正引领学生进入哲学领域,不是靠讲故事、有趣的表达,而是要让他们真正领略到哲学的内在魅力。”华东师范大学是培养老师的摇篮,而作为老师的老师,杨国荣三十年来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

  对杨国荣来说,之所以与哲学结下不解之缘,与他的老师——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契相关。“冯契先生的著作具有内在的理论魅力,它也吸引并招唤着我走向哲学。”杨国荣表示。

       在哲学教学过程当中,杨国荣注重让学生逐渐学会用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他说这是关键之所在。不仅如此,他还拿出自己尚未发表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作为讲课的内容并供学生讨论,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使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

       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哲学领域的学子们,杨国荣建议他们既要切实关注科学发展、人类命运等各种现实问题,也要高度重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成果。“历史上每一部经典性的理论著作不仅凝结了以往思想家的思考成果,也展现了他们的思维方式。”

(来源:教师博雅   作者:宿铭珊 赵旭华

(文字编辑:静思   网络编辑:王爱弟


友情链接 中国教育部官网 上海教育门户网站

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10号楼219-220室  电话: 021-54642752

邮箱:shsdyjzx@shnu.edu.cn

Copyright © 师道网

Shidao.shnu.edu.cn

www.shidao.online

总第: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