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的先生之风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5-11浏览次数:15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始终坚守“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践行着“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的使命,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历程中已然清晰留痕,成为一代又一代教师的楷模。

 讲于漪故事,学于漪精神,做于漪式好教师,这是当代上海中小学教师的共同行动。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择优呈现“我和于漪老师的故事”,邀您一起研读,并和于漪老师一起学做新时代的“四有”好教师。

长者望重,仁者德高,先生之风

 记得1988年末,回沪的第二年,上海流行甲肝,我不幸“中了彩”。而那时各家医院的隔离病房都已满员,只得在家自行隔离,难免心情郁闷。那是一个上海人“谈肝色变”的日子,人们对“肝”字唯恐避之不及。没想到的是,一天午后,于老师竟然带着几位校领导,到我家里来探望,嘘寒问暖。她爽朗的谈笑声拂去了我心灵上的阴霾,就像那个冬日午后的阳光,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2005年,我轮上献血。不知道于老师从哪里得知了消息,就在我献血的当天下午,她提了一大包营养品敲开了我家的门。那一刻,我真感动!没有想到,我献血以后第一时间来探视的竟然是76岁高龄的于漪老师!那天谈了些什么,我已经淡忘,然而那种亲情般的感觉却永远地驻留在我的记忆里。

 此刻,我还想起了组里的常锋老师也跟我说过,在她骨折休养的日子里,于老师也去看过她,让她至今都感到过意不去。还可以罗列出一大串于老师去探视过的杨高老师的名单,在这一串名单里,我们可以看到,于老师对人示以平等的尊重的态度。

 还有一件更久远的事情。大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春节,组里的一群青年教师约好了一起去给于老师拜年。可能去得有点晚,大家吃着糖果聊天,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赶紧起身告辞。可于老师说什么也不让我们走,硬要留我们共进午餐,我们一行有好几个人呢,怎么好意思添麻烦呢。于是,她拖住这个又逃了那个,谁也不肯留下来。这时,她冲我们发急了,她用上海话说“做啥啦,有毛病啊,我已经准备好了啊!”那是至今为止,我唯一一次听到于老师“骂人”的话,可那是最有人情味的“骂人”啊。也许就因为那句话,一下子消除了我们对她的敬畏之感,大家就不再推辞,安安静静地坐了下来。早就听说于老师烧得一手好菜,那天我们有幸品尝了。我们团团围坐,于老师亲自下厨。一会儿,八个冷盘就上了桌。接着,热菜一道道地递上来:虾仁、海参、乌贼鱼、烩三鲜、鸡汤、八宝饭、银耳羹。菜肴点心色香味俱全,烹调动作麻利迅速,一看就是能干的家庭主妇,把我们这帮不善厨艺的青年教师看得咋舌不已。

 那天午饭后,于老师还和我们一起到组里的另外两位老教师家里去拜年。后来,我们青年教师的春节拜年活动持续了好多年。每次知道我们去,她总是早早就烧好了一大锅的甜羹,准备好一个大蛋糕,水果零食满满一桌子。我们一去十几个人挤满了一屋子,她就忙着端茶倒水,分食物,切蛋糕,不亦乐乎。在她的眼里,我们就是她的小辈,她得把自己的关爱匀给我们每一位。

 记得在于老师从教四十周年庆典会时,全国各地的许多青年教师云集二师,和她有一个面对面的恳谈会。会上有一个互动环节,要求与会的每一位青年教师对于老师说一句话。当时我就用“吹面不寒杨柳风”来形容她留给我的印象。今天,当我在于老师身边工作了几十年之后,我仍然惊叹自己当时的感觉之精准。于老师对我这一生,柔风温润,亲切直达心灵。

       于老师就像一团不停滚动、永不熄灭的火焰,你只要靠近她,就不可避免地被她的光照和热流所吸引、所感动、所熏陶。就是在于老师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几十年来,我自觉地抵御了下海、从政、出国等种种诱惑,甘于寂寞,安于清贫,把平凡的职业当作一生的事业,就像一位热爱土地、天天蹲在试验田里琢磨庄稼的农人,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学生和家长欢迎信赖的老师。


(来源:教师博雅  作者:陈小英)

(文字编辑:静思  网络编辑:王爱弟)


友情链接 中国教育部官网 上海教育门户网站

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10号楼219-220室  电话: 021-54642752

邮箱:shsdyjzx@shnu.edu.cn

Copyright © 师道网

Shidao.shnu.edu.cn

www.shidao.online

总第: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