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如果说,有什么职业在中国是最受尊敬的话,那么教师无疑是其中之一。无论历史变迁,朝代更迭,教师这一伟大职业及其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从未改变。优秀人才的培养关乎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本书以育人为核心,收录了百名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在人生不同阶段对育人理念的思考感悟和精彩论述,所阐述的育人观从德、智、体、美等不同视角切入,囊括了为学、治世、修身等多个层面,其中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性论述,也有对具体学科人才培养的微观指导,全面系统地阐释了育人工作的多个层面。
倾听这些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专业特长教师们的育人理念,我们既能欣赏到各具洞天的精彩,又会体味到殊途同归的初心,从而在多维度的论述体系中形成自己对育人智慧的知识汲取,亦可为当今我国教育工作者的育人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本书中的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正是本着这样的信念,全心投入育人工作,孜孜不倦地思考与践行,形成了颇具创见和特色的育人理念:
一、育人必先育德
《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都怀揣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肩负时代重任,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以高远的志向砥砺奋斗精神,在人生道路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必成于实。立德也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特级校长金琪牵头在学校组织开展“孝敬谦恭”主题道德教育调研,充分了解学生对美德教育的认知和困惑,反思调整学校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教育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开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特级教师郭宁伟做了“让本应一体的德育和教学回归融合的大胆尝试,让德育成为学科的应有之义,让学科成为德育的天然载体”,这就是真正做到把立德树人作为了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只有让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围绕这个目标来学,才能聚焦聚力、取得实效,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人才培养筑牢更高水平、更加科学的制度基础。
二、育人的根本是要育心
育心即回归文化的本源教育,使学生能够浸润在家国文化之中,由衷地产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特级教师张蕊将“龙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真正了解“龙文化”所弘扬的精神,使得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精神能够在少年儿童身上发扬光大。文化是国家的灵魂,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古往今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是每一名教师的使命。用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细雨润物,点滴入土,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学校文化的建设,是校园师生对精神世界的共同构筑,寓教学中培养出共同的文化、价值、生活观念等,同样是“育心”的重要渠道。无论是闸北八中基于普通生源的“成功教育”,还是面向特殊学生、培养自强不息精神的盲童学校,都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形成了共同的价值理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学校文化作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发挥着师生精神港湾、灵感源泉的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以传统中华文化为根基,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才能观古知今,读书养志。
三、育智是育人的重要载体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当今学科众多,然育智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其目的皆为育人,这同时也是教师的最终使命。书中的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实现了学科教学与育人的相辅相成。本书中所分享的,既有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又有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除此以外,也有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还有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甚至有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这些无不是育智,但却又不是狭隘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是以学科内所特有的思考模式,在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同时,让学生领略知识探索的内在价值。这也是教师们从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自身特点出发,去探究对学生的教育价值所在。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文化素养以及自身再学习的能力。所以说“育智”这一育人的载体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对育人理念的探索之外,本书中的特级校长、特级教师还谈到了“如何育人”,这些既是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积累,更有教育情怀的沉淀和升华。今天我们有幸可以在这些珍贵的文稿中寻求育人的智慧,或许能够给每一位关心此类命题的老师一些新的思路和角度。
育者先须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书中每一位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所谈到的育人角度不同、方法各异,但共同的是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要想教育好学生,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只有教师倾尽深沉的爱——把对学生的了解、尊重、感染、疏导融为一体的“师爱”,才能感化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觉悟,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教育的艺术,归根结底就是教师热爱学生的艺术。
育人要潜移默化、持之以恒,而不是可以按钟点教授的。所谓“不言之教”“无声之诲”,便说的是这种培养的功夫。特级教师吴强用了这样形象的比喻:“每位学生的心中都有一根根的弦”,而老师“宛如一位位弄琴高手,拨动着学生心灵中的弦”。这样的拨动心弦的成果,实际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格心灵的唤醒”。所以,在教育共同体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与心交流,既是思维碰撞与知识创新的过程,也是情感交融与道德实践的过程,更是灵魂对话与人格塑造的过程,这一过程定是需要时间沉淀的。
育人当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家长的需求,与时俱进地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完善管理方式,实现家校合力并取得共赢。走在探索之路前端的特级教师们,不断创新家校合作模式,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以家长学校、家委会作为载体和依托,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乃至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和谐育人体系。
育人也是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育人并不是学生单方面的成长,更是育人者的自强之道。正如王莉韵老师提出的教师要使自己保持在创造期中,王凤春老师所说的潜心研究专业问题,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还有如花洁、瞿剑宛、朱萍、梅洁等多位老师关注“疫情”影响下的教育问题,思考针对新问题的解决之道。所以,营造师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相长文化,才可以让师生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实现同善其身、共善天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道出了润物细无声、教育贵无痕这一教育真谛,也正是书名《静待花开》中“静”字体现。“静”虽是润物无痕的不动声色,却也是积极进取的教育态度。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对教师既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正如书中的多位教师所说的,教师们通过主动出击、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同时,“静”还是是从外到内的教育引导。通过挖掘各学科的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冶与洗礼,于无声处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传递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最后,“静”是激发学生内在本质、内在能量、内在潜能的质变之道。通过教师循循善诱的教育引导,针对学生的特点为其量体裁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内在潜能,使其转被动为主动,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最终方能“静待”学生的自我成长、鲜花盛开,顺应未来社会和时代潮流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古今中外,无数的教育学家对“教书育人”这四个字进行过无数的剖析、阐述和论证。可见,关于“育人”的话题讨论会一直持续下去。正如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是立国之本”,希望本书收录的百名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对于育人的思考,能够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新的思路,激励更多校长、教师在专业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
(来源:教育参考 作者:唐盛昌)
(文字编辑:雨桥 网络编辑:王爱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