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重点任务和难点辨析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9-26浏览次数:10

摘 要:师德师风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引领着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涉及诸多方面因素,面临一系列具体矛盾,只有在诸多矛盾中聚焦重点任务,破解痛点难点,才能有效提升建设水平。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任务在于:以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强化理论思维支撑;以维护学校声誉和教师形象为核心防范化解师德师风重大风险;以强化教师职业责任为重心解决日常师德问题。痛点难点在于:加强对教师的日常教育和监督,让师德规范有效转化;构建合理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管理机制;与学校其他相关制度统筹配套、形成合力。

关键词:高等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目标方向;重点任务;建设难点

  教师队伍建设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提高大学办学水平,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师德师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引领着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本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结合高校工作实际,着力探讨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痛点难点问题,以期为提升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提供一种思路。

一、明确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方向

  提升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水平,首先要明确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这是师德师风建设的灵魂。在当代中国,探讨和把握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和方向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立足高校实际,学深悟透习近平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把握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强调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指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升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水平,必须以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

  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论述十分丰富深刻,涉及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些主要方面,如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地位、根本要求、建设途径等。从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标准、方向视角分析,特别需要深刻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论述。

(一)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

  习近平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论述,首先着力于对师德师风在教师队伍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高度定位。他多次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这个论断是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建设最重要的一个论断,凸显了对师德师风重要地位的肯定,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这个创新论断既是对教师素质结构的科学认识,也是对新时代教师队伍素质新要求的科学概括。首先,从教师队伍素质结构来看,教师队伍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教育技能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等很多方面,这些素质在教师队伍素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在其中起主导和引领作用,决定着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师德师风就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其次,从时代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教师队伍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冲突日益加剧以及在争夺接班人方面的严峻斗争,对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基于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这一创新论断,习近平特别指出,对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是天经地义的,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民族负责。他说: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概要地说,之所以必须对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之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是道德上的合格者,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的。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成长成才影响太大了,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世。正因如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很严格的道德要求。我们要确立这样的认识,教师是普通人,也是特殊人群,从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方面审视,必须把教师看作是一个特殊人群,否则,教师的道德示范和引领作用就无法保障,教师作为学生道德修养镜子的作用就无法发挥。

(二)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志的教师素养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教师的师德师风有哪些根本要求和标准,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何在,精神灵魂和实质内涵是什么?习近平也做出了深刻论述和明确回答。他关于教师队伍素质素养以及好老师标准提出一系列新要求,构成了一个当代好老师完整的素质要求体系。主要包括:第一,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即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第二,提出四个引路人教师责任要求,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第三,提出高校教师四个相统一要求,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学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第四,对黄大年精神作出批示,强调要学习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第五,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六大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从理论上分析,以上论述针对的是教师的全面素质,是对好老师的全面素质要求,而不仅仅是对师德师风的要求。如在四有好老师要求中,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属于师德师风要求,有扎实学识则属于专业知识要求。

  分析表明,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是比较容易把握和区分的,但更需要从理论上分析师德师风的实质、内容和范围,将思想政治素质纳入师德师风范畴。根据习近平的相关重要论述,笔者认为,师德师风主要涉及对教师思想政治、理想信念、精神修养、道德情操和行为品性等的要求,应当包括两大方面内容:一是教师的道德情操、道德品行、职业道德水平;二是教师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国家情怀等。第一方面内容属于狭义的师德师风要求,第二方面内容属于广义的师德师风要求。首先,狭义的师德师风主要是指教师的道德情操和职业道德素质。习近平说: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做老师就要热爱教育工作,不能把教育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习近平强调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习近平还对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给予高度评价:我们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老师都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以上论述都是在狭义师德师风意义上讲的,主要涵盖教师的职业操守或良好道德情操,包括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教书育人的执着,对学生发展成长的坚守,对为人师表的追求等。客观地说,职业操守是师德师风的基本要求,体现教师的基本职业责任。职业操守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教师职业责任的基本规定,如我国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其基本内容就是对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和职业操守的规定。教师的职业行为准则有禁行性要求,也有倡导性要求;教师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有遵守基本规则、遵守基本道德义务的层次,也有超越基本道德义务的高尚道德层次。其次,广义的师德师风包括理想信念等更广泛的内涵。师德师风绝不仅仅限于对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和职业操守的要求,还应当包括教师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天下国家情怀等,因为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劳动者,他首先也是国家的公民。习近平对此也有深刻论述。如在四有好老师要求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有理想信念。关于理想信念他说: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他还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习近平始终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到以德修身、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个本身就包括思想政治、理想信念等要求。

  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实质内涵和基本要求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就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提供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标准和标杆,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风向标、方向盘、指南针。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道德情操、职业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理想信念等缺一不可,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立足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培育和实践。

二、聚焦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任务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很多很复杂,涉及政府、社会、学校、教师等各个方面的责任,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首先要找准影响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关键因素,以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为突破口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这既符合理论思维的逻辑,也契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实际。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着力于完成以下三个重点任务。

(一)以学深悟透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建设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强化理论思维支撑

  提升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水平,首先也有一个强化理论武装的问题,理论武装和理论修养的高度决定着师德师风建设的高度。高校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尤其要以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加强对习近平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学习,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宣传阐释培训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让广大教职员工尤其是教师学深悟透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让这些新思想新观念新要求真正入脑入心,变成每一个教师的理论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实际情况看,虽然几年来各高校通过各种形式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但对广大教师持续深入进行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关于师德师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学习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很多教师对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论述把握还不够全面,理解还不够透彻和深刻,这一课必须补上。这不仅是高校党委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也是每一个教师的必修课。

(二)以维护学校声誉和教师形象为核心防范化解师德师风重大风险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高校也绝非清静之地,更非世外桃源。高校在改革发展中必然面临着安全稳定风险、政治风险、意识形态风险等诸多风险,其中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也存在一些重大风险,教师队伍中触碰师德师风底线”“红线”“高压线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必然会给学校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有些事件极易造成重大舆情和社会影响,使学校和相关部门陷于被动。可以把这些事件称之为师德师风重大风险。根据对近年来已公布的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梳理,构成师德师风重大风险的主要是以下三类行为:其一,教师在课堂教学、学术论坛或网络上所发生的违背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言行。此类行为虽然数量不是最多,但政治影响极大。其二,教师在科研项目申报、成果发表、人才计划申报等方面发生的抄袭剽窃、篡改侵吞、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此类行为在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中所占比例较高,是高校教师多发、频发的师德失范行为,而且名校名教授犯此类错误的也不在少数。其三,教师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对学生有猥亵和性骚扰行为。此类行为在已公布的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中占比最高,影响最恶劣,对高校形象和教师形象损害最为严重,有些已涉嫌犯罪受到司法机关惩处。除以上三类行为外,学校或教师在教学、考试、招生等方面出现的重大违规行为和责任事故以及部分教师严重以教谋私的行为,也容易形成师德师风重大风险。这些严重的师德师风事件频频引发网络风暴和舆论焦点,对学校声誉和教师队伍形象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教训惨痛深刻。因此,防范和避免出现重大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严防教师超越师德红线底线,尤其是可能造成重大社会负面影响的行为,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信息化和移动互联网时代,防范师德师风重大风险是对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个重大考验,也是一个难题。任何一所高校都经不起这样的损害,越是名气大的高校越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中国高等教育和教师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国外敌对势力也往往会利用高校师德建设的风险,诋毁我国高等教育,诋毁我们的党和国家。诸多此类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学校要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形象和口碑,常常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需要一代一代干部、教师、学生多少年的艰苦努力。但学校形象和名声的破坏往往有一两件大事就足够了。防范化解教育领域重大风险,必须把师德师风重大风险纳入其中。高校领导和教师必须树立底线思维,全力防范化解高校发生重大风险,全力防范化解高校师德师风重大风险。

(三)以强化教师职业责任为重心解决日常师德问题

  高校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并不都是那些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的师德师风风险,这些重大风险尽管危害极大,但毕竟不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普遍状况,更非主流和常态。严重违背师德要求的行为毕竟是少数,师德上的害群之马也毕竟是极个别人,而且这些极个别人各国教师队伍中都存在,不发达国家有,发达国家也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只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是其全部内容。

  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大量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是一些违反基本师德规范或不履行教师职业责任和道德责任的行为,是教书育人初心使命和教师责任心缺失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对本职工作没有尽职尽责或失职失责。这些问题与重大师德师风风险不同,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违德行为,有些行为甚至属于比较隐蔽的隐形师德师风行为。绝大多数隐形师德师风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并不明显,不容易引人注意,不像师德师风重大风险那样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反响。这方面的问题在教师教学、科研、与学生交往、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有表现,渗透于教师职业行为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其一,在教书育人方面,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教学与育人的关系,重科研轻教学、重业务轻育人,部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认识不到位,不能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地专注于学生培养工作,在教育教学和学生培养上的时间、精力投入严重不足。据某高校一些学生反映,少数教师不认真批改学生作业等学习成果材料,对学生学习成效缺少反馈;少数教师甚至以工作忙为借口,让研究生代为评阅考试试卷。其二,在关爱学生方面,有的教师对学生成长发展漠不关心,个别教师甚至表现为重自己轻学生,只关心自己的专业发展,只关心自己的帽子、职称、荣誉、称号等,丝毫不关心学生的发展成长;有的教师课堂内外与学生交流互动很少,与学生形同陌路。其三,在个人业务发展和干事创业精气神方面,有些教师对业务工作不认真、不学习、不研究,满足于已有知识,难以胜任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任务;有的教师不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转化教师课堂角色,不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和进取心,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学生培养质量。

  以上种种行为产生和存在的根源都是违反了基本的师德规范、不履行教师职业责任,是教书育人初心使命和教师责任心的缺失。这些行为恰恰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中最经常、最大量存在的问题,理应成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点任务。这些行为虽然不像师德师风重大风险那样会造成严重社会负面影响,虽然没有明显触碰师德红线”“底线高压线,但对学校改革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永久性影响,会严重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在防范化解师德师风重大风险的前提下,学校应当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解决日常师德问题、强化教师职业责任上,这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性工作。

  师德师风建设的三个重点任务是有机关联的整体。学深悟透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掌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内涵,就能够解决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方向问题,方向问题不解决,师德师风建设的根基就会发生动摇;防范化解师德师风重大风险,关乎学校声誉和教师形象,关乎高等教育的前途命运,必须严防死守;落实师德基本规范、培育日常师德行为,强化教师职责使命担当,关乎学校发展和教师行为的方方面面,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日常性工作和主体性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只有把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统筹起来协调推进,才能不断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

三、破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痛点难点

  所谓痛点”“难点,在这里主要是指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起基础性作用、内容更为复杂、短时期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或者涉及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和利益问题,痛点、难点是师德师风建设上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或顽疾。重点和难点的区分是相对的,有些重点也是难点,反之亦然。根据这样的界定和高校实际,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有三个痛点难点问题。

(一)如何加强日常师德教育和监督,确保师德规范有效转化

  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和监督,应该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日常工作。但为什么高校师德师风重大风险始终存在并时有爆发,为什么在教书育人、关爱学生、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业责任心等方面总是发生师德失范问题,有些还十分严重?为什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效总是难以令学生和社会满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师德师风的日常教育和日常监督不够,甚至还存在严重缺失,导致师德规范难以落实落地。其一,在师德教育上经常化、持续化不够。高校一般都比较重视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但问题是在很多方面不能坚持长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些学校在师德教育上不能经常化和常态化,把师德教育当作一件具体任务去完成,走走停停,上级要求了就重视一下,教师在师德师风上出了问题就重视一下,这样的教育状况不仅不能产生好的效果,甚至可能引起逆反心理,使师德教育失去应有的严肃性和神圣性。为了提高师德教育的成效,高校务必要在师德教育的经常化、持续化上下功夫,要做到天天讲、经常讲,不嫌麻烦,不怕平淡,不要等到出了师德问题(本校或外校)才去抓师德教育;要把师德教育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之中,要把所有教师都当新手一样经常进行师德教育,不仅教育青年教师,也教育中老年教师。师德培育有自身的规律,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不断的、持续化的教育,绝不是搞一两次活动就解决问题了。其二,师德日常监督不够。师德养成不仅需要经常化、持续化的教育,还需要持续化的日常监督。对于很多高校来说,师德日常监督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有的学校只是在开学初才集中检查教师上课或履职情况,其他时间就很少检查;有的学校只是为了迎接上级评估检查才对教师的教学管理行为进行一些检查;更有一些学校是因为师德师风上出了问题,才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整顿和检查。这些整顿和检查虽然都十分必要,也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良好师德师风的培育来说,则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师德培育需要经常化、持续化的日常监督,需要制度化的监督保障。在师德师风建设上,只要我们强化经常化、持续化的监督检查,抓在平常,严在经常,重在基础,师德师风建设就能取得良好效果,教师的良好师德习惯才能够逐渐形成。而形成良好的师德习惯和师德风尚,是检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难点。持续坚持,久久为功,形成习惯,是师德师风建设上最难的事情。同时,还要从过程的高度来看待师德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老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问题,老教师的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教师的问题出现。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需要贵在坚持的恒心。一些学校注重建立师德师风日常管理制度,如建立了师德宣誓制度、教师师德档案制度等,就是进行日常道德监督的一个有效尝试。

(二)构建有效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管理机制

  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各种因素中,对师德师风的有效考核评价和严格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加强对师德师风的考核评价和管理,要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

  其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办法,解决如何对师德进行考核的问题。从对一些学校的调查研究看,师德考核评价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也是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从总的情况看,各高校普遍缺少系统的、有效的师德考核评价办法,已有的考核评价办法往往是笼统的、大而化之的,缺乏可操作性。师德考核结果也难以准确反映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不同教师的考核结果大体上都是相同的,甚至具体分值也差不多。只要不犯大的错误或出现严重的师德失范行为,教师们的师德考核结果几乎都是一样的。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大中小学校,要害都是缺少切实可行的、有效的考核评价办法。从考核标准角度考量,各校使用的师德考核评价办法,主要是缺少能够量化的考核项目和标准,缺少严格的量化考核指标,基本上是一个定性考核的办法。在师德师风考核体系中量化考核成为一个焦点和难点。如何处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的关系,如何对师德师风进行量化考核,考核什么,如何考核,是大家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实事求是说,对师德师风中诸多要素的精确量化考核的确存在困难。但困难的存在绝不表明师德师风考核不能有效量化,更不表明不能对师德师风进行量化考核。只要对师德师风各要素进行认真地研究和精细化,区分每一个要素的地位和权重,师德量化考核评价办法还是可以制定出来并加以运用的。

  其二,严格落实师德失范行为处理规定,用严格管理和硬性约束确保师德师风建设成效。针对近年来师德失范行为多发、频发现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划定了若干师德红线高压线,发挥了有效的惩戒和遏制作用。如教育部就制定了《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详尽规定了对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范围和办法。客观地说,大部分高校对师德失范行为的查处是严格的甚至零容忍的,近年来各高校也严肃处理了一些师德失范行为,对遏制师德失范行为的发生起到了巨大的威慑作用。但部分高校在查处师德失范行为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师德师风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一些高校缺乏调查和处理师德失范行为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受理和调查处理机制不健全,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教师中发生的师德失范行为,许多师德失范行为依然是靠举报才能发现,或者已经产生了恶劣影响才被发现;还有一些高校面对师德失范行为,担心损害学校名声,往往采取内部处理加以解决。应当明确,对师德失范行为的调查和处理,直接关乎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效,也考验高校领导在师德师风建设上的意志和决心。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高校如果在师德师风方面发生严重问题或处理不到位,要对学校领导进行严肃问责。

  在落实师德失范行为处理规定时,特别要用好对师德失范行为的一票否决。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意味着一个教师在师德师风上出了问题,或发生严重师德失范行为,教师本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受到相应的处罚。师德一票否决是一种十分严厉的师德失范行为问责处罚机制,是师德师风建设的硬约束防线。对于师德失范行为,必须使用一票否决进行惩戒。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师德规范的权威,才能彰显师德惩戒的威力。在这个问题上,高校的责任就是要严格执行标准,照章办事,依规依纪处理。同时,鉴于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关乎教师的名誉权等各项重大权利,高校也必须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维护教师的人格尊严。在处理师德失范行为时要尊重事实,慎之又慎,决不能滥用一票否决制,处理结果要经得起教师的质疑,接受教师的申诉;一旦出现处理不当,要及时加以补救,最大限度维护教师权利和声誉。

(三)师德师风建设与学校其他相关制度统筹配套、形成合力

  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就是要树立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学校事业发展全局和教师队伍建设全局的高度去把握和解决,不能孤立化、片面化看待师德师风建设,不能就师德而论师德。除师德建设的内在机制外,还要充分运用各种政策制度的激励、引导和保障,从政策、待遇、评价等方面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支持。政策制度要与师德师风建设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形成合力。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方面的要素都发挥着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师德师风建设来说,这是一个更大的、更困难的问题。从实质上说,这个问题涉及教育评价和教师评价,涉及利益调整和激励导向,涉及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涉及调动教师立德树人、改革创新、奋发有为以及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性的问题。在高校,与师德师风建设密切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主要有职称评审制度、评优评先制度、薪酬分配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教学业绩奖励制度、人才计划申报推荐评价奖励制度等。研究学校政策制度与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性,主要应当研究这些政策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学校相关政策制度与师德师风建设的关联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这里姑且例举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协调与师德师风建设这一问题加以说明。一般来说,教学、科研、育人是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但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和教师在处理教学、科研、育人之间关系时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一些高校只重视科研和学科建设,忽视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一些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业务、轻育人,而且发展到极为严重的地步。这个问题是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最为普遍和严重的问题,也是突出的师德师风问题,其实质是对受教育者的严重忽略和不负责任。就教师个人来说,重科研、轻教学,重业务、轻育人问题,与个人认识水平、价值观念、发展理念、思想觉悟等都有直接关系,是个人价值观念发生偏差的表现。但深入分析,这一严重偏差与社会和学校的教育评价标准、相关政策和制度也有直接关联。社会的某些评价标准和学校的相关政策制度往往是支持和鼓励这些偏差的。如在职称评定、成果奖励、薪酬分配等方面,相关标准和政策就偏重于教师的科研成果而忽略教师的教学业绩,更忽略教师的育人成效。一些学校评职称和各类人才项目只看科研论文、科研项目、科研奖励,久而久之,有条件的教师自然就偏重于对科研成果的追求,而忽视甚至放弃对教学和育人成果的追求,因为这样做是有利于其个人发展的。所以,扭转这个偏差不能只靠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也不能只靠教师个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自律,而应当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政策制度加以配合,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如为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内在动力,就要加大对教学业绩和育人成就的奖励支持力度,在职称评定、成果奖励、薪酬分配等方面加大教学业绩和育人成就的比重,让教学业绩、育人业绩在教师评价、薪酬待遇、个人发展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方面能够得到充分体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后,以上状况有所扭转和改进,如国家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评选特别强调本科教育质量,各高校对教学业绩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视;但这个扭转还不到位、不彻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相关政策措施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过来。高校的根本任务究竟是什么?是立德树人还是其他什么?高校教师的根本职责究竟是什么?是教书育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还是其他?这些根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真正得以解决。

  总之,要从学校发展的其他政策制度方面为教师发展提供激励和约束,从政策制度上防范师德师风重大风险的发生,防范大量师德师风失范行为的发生。只有这样,诸多师德师风问题才可以得到解决,或得到有效缓解。


(作者: 卫建国,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第9期第38-44页)

(文字编辑:雨桥网络编辑:舒松)

  


友情链接 中国教育部官网 上海教育门户网站

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10号楼219-220室  电话: 021-54642752

邮箱:shsdyjzx@shnu.edu.cn

Copyright © 师道网

Shidao.shnu.edu.cn

www.shidao.online

总第: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