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基层中小学师德现状调查(节选)——以我国贵州省某县级市为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8-15浏览次数:146

       这是一项在2017年上半年进行的、针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小学师德现状展开的问卷调研,旨在了解、分析中西部地区基层中小学的师德现状。
  调查问卷除了教师的个人情况调查(性别、教龄、所教学段、所授学科)外,一共涵盖了8个与当前我国师德内涵及其现状相关的调研题目,答题方式是多项选择。
  问卷发放对象是我国贵州省某县级市的580位中小学教师。截至调研结束,共回收了有效教师问卷541份,回收率为93%,包括该县级市的252位小学教师、132位初中教师和257位高中教师,他们分别来自多所中小学(包括村校)。对于问卷中具体问题的调研数据,简要陈述与分析如下:

       一、教师如何看待师德现状
  在已回收的541份有效问卷中,认为该县级市师德现状“优秀”和“比较好”的教师比例分别是66.73%和29.39%,涵盖了不同学段、教龄、性别、学科的教师。也即,超过96%的中小学教师认为该市师德总体情况良好。但任教于初中学段的教师有40.74%对该市师德的评价明显低于任教于小学学段(28.69%)和高中学段(29.03%)的教师。此外,对这一调研数据的交叉分析显示,教龄不同、性别不同的教师对该市师德的评价,并无显著差异。

       二、教师眼中最突出的师德问题
  在了解了该市师德的整体状况后,本研究进一步关注教师眼中看到的师德问题。
  只有14.79%的教师认为“一切向钱看”,“对工作不是很用心”是目前师德存在的问题。
  81.89%的教师认为,“教师只注重智育、不重德育”是师德建设中最大的问题;除此之外,也有52.31%的教师认为,“教师自身缺乏工作热情、不积极投入工作”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但不同学段、不同教龄的教师的关注点有所不同:
  在高中教师眼里,教师“只注重智育、不重德育”的问题(70.97)要比其它两个学段的教师(小学86.45%,高中83.85%)少,但认为高中教师“以教谋私、索取家长财物”的问题却相对要严重些。
  在教龄3年以下的教师眼中,“对教学工作不钻研、不热忱,混日子”这一问题比其它教龄段的教师要严重得多(77.78%),原因可能是入职1-3年的教师恰好处在一个容易对工作产生厌倦的阶段,故而该教龄段的教师更容易发现周围职业倦怠的现象。而在教龄为5-10年的教师眼里,“只注重智育、不重德育”的问题要比其它教龄的教师少一点,但“以教谋私、索取家长财物”的问题却更严重。

       三、教师“违背师德”的原因探析
  超过半数(56.19%)的教师认为,同行中存在“违背师德”的行为,但其“动机是好的,只是在行为方式上不符合师德”,选择此项的小学教师比例(64.14%),大大超过初中(50.62%)和高中教师(39.35%),也体现出不同学段学生的行为特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问题可能比初、高中学生更多,更易引发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偏差。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师存在“违背师德”的行为是由于“对师德规范要求的内涵界限不清楚,是无意违背”(35.67%)、“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不切实际,难以做到”(41.77%)等客观原因导致的,并不是教师有意要违背,也并非教师本身品行低下所致。整体上看,教师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明显为职业和团队辩护的倾向,但也间接反映出一线教师对目前师德规范的看法和改进意见。

       四、师德建设的推动主体和影响因素
  不同学段、教龄的教师对于师德建设推动主体的认识大体相同,大多数认为“教师自身”(77.07%)应当是推动师德建设的最关键所在,其次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44.17%)应是推动师德建设的主体。值得关注的是,初中教师(24.69%)比起其他两个学段的教师(小学15.94%,高中17.42%),更加认可“学生与家长在推动教师师德建设中的作用”。同时,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比起其它教龄段的教师,更加认可“学校党政领导”在推动教师师德建设中的作用(25.26%)。而教龄在3-5年的教师,则更认可“教师自治组织、学生与家长”在推动教师师德建设中的作用(40.0%),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教师的差异性见解。同时,男性教师更认可师德建设中“教师自治组织”的作用,关注于通过维护教师权利、义务以倡导师德;女性教师则更认可师德建设中“学生与家长起到的作用”,强调师德是一种关系伦理,藉由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现实师德,也体现了不同性别教师的工作指导思想及方式差异。

       五、当前影响教师个人师德进取心的主要原因
  64.33%的教师认为,影响教师师德进取心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职务晋升的条件常常把考试成绩、课题论文作为“硬指标”,而把师德表现作为“软指标”,实际上忽略了教师日常的、教学历程中的师德表现。而由于这一晋升指标上的导向性(或者说偏差),使教师认为“师德考核缺少公平合理的标准”(43.07%),“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益和评价”(53.05%),同时,“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对师德建设缺乏提醒和指导”(8.87%)。上述几种原因叠加,导致了教师群体对于当前师德评价的不满意,也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基层教师整体上师德进取心不足、师德建设受阻的结果。

       六、不利于师德建设和师德修养的主要因素
  对于师德建设不利的主要因素,多数教师(71.16%)认为,“媒体对于个别师德事件不负责任的肆意炒作不利于师德建设”,在所有选项中,这个原因的比例最高。教师们认为,媒体总是刻意炒作甚至放大负面的师德事件,造成社会公众对于我国教师师德现状的片面认识和无端指责,从而影响了师德建设的整体氛围。而这些片面的报道常常“以偏概全”,对全体教师师德状况的判断既不真实,也不公正,甚至使得很多中小学教师不敢也不愿执行教育教学的正常纪律。除此之外,“教师的经济收入不够高,不得不做一些谋取经济利益的事情,影响了教师形象”(52.31%)、“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问题”(37.71%)也是教师选择较多的影响师德建设的外在原因。最后,“师德规范不明确”(12.01%),缺乏可操作性、无法执行与评价,也不利于师德建设和师德修养的达成。

      七、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后,业余时间做“有偿家教”
  针对饱受社会争议的“教师有偿家教”问题,近半数的教师认为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会造成教师对学校工作的疏忽(48.80%)、造成对学生的不公平对待(46.4%)。但同样也有37.34%的教师认为这是“正当的,课外用自己的本事挣钱,在道德上无可指责”,或者是“可以默许的,只要教师的有偿家教没有被举报”(10.17%),因为教师是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付出额外的劳动、用自己的专业本领正当地赚取更多的收入,不应受诟病。值得深思的是,虽然有近半数教师选择了有偿家教“不合适”,认为该行为不应被鼓励,但是认为有偿家教“不正当,影响了教师的学校教学质量,应明令禁止”的教师却只有18.67%。

       八、如何避免学生、学生家长恶意伤害教师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曾相继发生因教师批评、惩戒学生而遭到学生及其家长恶意伤害的事件。中小学教师们普遍认为应当“加强法制意识,坚决维护和保障教师的正当权利”(69.69%)、应当“加强学生和家长的尊师重教观念,维护师道尊严”(51.02%)、“在提倡师德建设的同时,要倡导合理的学生道德和家长道德”(52.5%);但与此同时,也有31.79%的教师选择了“教师要加强自我师德修养,提高教学和教育艺术”,因为紧张的家校关系和师生关系常常是部分教师教育方式和行为不当的结果。

       九、结语
  从这项针对基层中小学教师师德调研的整体结果来看,被调研教师对于人民教师的道德角色及其承担的道德职责是非常认可的、明确维护的,他们对于自身作为师德建设主体的认知也非常自觉。与此同时,教师们也看到了目前师德现状及其建设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内、外因的角度做出了选择性回答。在这些回答中,研究者看到了未来我国师德建设必须关注与重视的问题:
  1. 师德标准/教师职业规范应当更具体化,具备可操作性;而且,师德规范应是有职业边界的,应规定师德底线,但并非让所有教师实现道德高标。
  2. 师德评价方面,应注重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性师德评价,并切实实现教学评价与师德评价的有效融合,以调动大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及其日常教学中的师德规范意识。
  3. 师德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应得到监督与保障,这包括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师德制度建设、学校师德建设的长期规划、教师自治组织对教师权益保障与职责监督、良好的媒体舆论和社会氛围、学校与学生及家长的有效合作与支持等,师德建设主体之间各司其职,共同促进我国各级学校的师德建设。
  4. 教师自身应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在面对价值多元的时代和个性突出的当代青少年时,能够以身示范、有效育德,培育国家的栋梁之才和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

                                             (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 刘竑波 张旭菲)

友情链接 中国教育部官网 上海教育门户网站

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10号楼219-220室  电话: 021-54642752

邮箱:shsdyjzx@shnu.edu.cn

Copyright © 师道网

Shidao.shnu.edu.cn

www.shidao.online

总第: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