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慧:尊师的逻辑起点与教师的使命担当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7-29浏览次数:24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然而,仅从这种类似于“君师者,治之本也”的政治高度认识教师地位和作用,还不足找到尊师的逻辑起点,也不足以让尊师之情生发于人心深处。长期以来,党和国家虽对教师工作和提高教师地位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也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但由于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尊师在很多方面尚未落在实处,近年来发生的辱师、弑师事件,反映出一些国人并未从内心形成深刻、牢固尊师理念。惟有梳理清楚尊师的逻辑起点,尊师方能成为民众共识和社会风习。

 一、 “国之为国”是尊师的政治学、人类学起点       

 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共同体,它由领土、人民、文化和政府四个要素组成。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来就是政治的动物。”国家存在的基础是政治秩序,为此,他将“善治”定义为以正义为价值追求、“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国家治理模式。但“秩序先于正义和自由”,没有秩序人类便没有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的实现亦将无从谈起。从历史上看,传统的风俗、信念和惯例是秩序之基,教师则是秩序之基的构筑者,既为民表率又化民成俗。《诗经·小雅》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尚书》亦有“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的记载。《礼记·学记》云:“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这就将感化民心、改变风俗、建立文化思想统一的共同体——国家的重任和使命寄托在了教育和教师身上。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由过去的经验积淀而成的知识和文化支撑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这些知识和文化时常以传统的样貌呈现出来,而教师则是这些传统的承继者和文明传播者,他们肩负着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任。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黑格尔指出,传统是历史因革的“神圣链子”。数千年来,倘若没有教师,人类就不可能摆脱野蛮而走向文明;倘若没有教师,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文明就会中断。如果没有教师对传统文化和文明的承继与弘扬,国家就只能在白纸上描绘未来,但那绝不会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因此,人类存亡与民族兴衰,教育和教师居功至伟。两千多年前,荀子就指出:“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 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 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 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他将教师和法度视为以礼治国、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的关键。“礼有三本, 天地者, 生之本也;先祖者, 类之本也, 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重振师道尊严,师道神圣不可违反。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违反了师道,迟早要受到惩罚。”惟有真正地尊师重教,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人类社会的持续繁荣。

 二、“人之为人”是尊师的教育学、伦理学起点

 教育是属于人之为人、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曾说:“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人的教育重复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在个人赖以生长的世界里,通过父母和学校的有计划教育,……人的教育才能成为人的第二天性。”然而,教育的开展及其效果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师道之尊。《易经·序卦》云:“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特之稚也。”蒙昧未开的状态,需要教育的启发,因此《易经》专门有一个《蒙》卦象征教育过程。《易经》《蒙》卦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指教师为学生开启蒙蔽,用知识的传授和果断的行为指导培育学生“智仁勇”之德。“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刑”通“型”,是制造陶器用的坯模,代表规范与标准。有了良师模范的引导,学生才能脱离桎梏之苦。《蒙》卦告诉人们启蒙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培养学生纯正无邪的品质是治蒙之道。同时,《蒙》卦强调尊师。“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利贞。”此乃告诉人们,真正的教育始于孩童主动地拜师求学,“但闻来学,未尝往教”“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这既是教育之法,也是尊师之道。

 教师能救治人性之恶,让人成之为人。《礼记》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古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人有了礼义廉耻,才能与动物有别。而学礼行义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化,因此,荀子指出:“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教师能通过礼仪教育让学生明白“人乃万物之灵”,应有道德修为和人格追求。孔子构筑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诗礼乐教化模式,教育人知礼向善,行己有耻,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人的本性中有恶的成分,只有通过老师的教化、礼义的引导,才能培养出善良的品性。因此,“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儒家认为师、法是“成人”的根本途径,如果有“师”有“法”,人就可以成就为君子;如果无“师”无“法”,人就只能是追求蝇头小利、满足口腹之欲的小人,此乃社会之“大殃”。因此,“师”和“法”是人们去除恶习、收束本性、不为世俗所染的重要保证。教育是人们掌握礼法的最好途径,教师是礼义的化身,掌握着仁义的准则及先王的规矩,教导人们按照礼义规定抑制邪恶,引导国家和社会遵循礼乐制度维持秩序和谐。

 正是基于教师对“国之为国”和“人之为人”的重要性,荀子认为“言而不称师, 谓之畔, 教而不称师, 谓之倍。倍畔之人, 明君不内, 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 ;“非礼是无法也, 非师是无师也”。在荀子看来,作为礼义的化身教师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学生对老师的教导应绝对顺从,尊重师言师行,“师云亦云”。这种“言必称师”的做法虽有过当之处,但荀子希望通过推崇“师道”以达到尊师和矫正人心之目的的思想也是不得已的“矫枉之举”。

 三、师道之尊严源于教师之“学高”与“身正”

       从尊师的逻辑起点上,我们能深刻感知教师之重要与师道之尊严,这种崇高的地位也对教师提出了学问和德行上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学高”方能为师。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 将以反说约也。”“ 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好教师不仅知识广博, 而且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做到“以其昭昭, 使人昭昭”;倘若教师知识贫乏,就会“以其昏昏, 使人昏昏”。荀子非常强调教师博学,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俊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弟子之“惮”在于对老师威严的敬畏;教师之“惮”在于对知识、对职业的诚敬。具备以上四点,方可为师,方能肩负起“正礼”的重任。“身正”才可为范。荀子曰:“上者下之师也, 天下之和上, 璧之犹响之应声, 影之象形也。故为人上者, 不可不顺也。”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效仿的榜样, “君子洁其身而同焉者合矣, 善其言而类焉者应矣。马鸣而马应之, 牛鸣而牛应之”。教师工作的示范性, 要求教师要“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宽而不慢,廉而不刿, 辩而不争, 察而不傲, 直立而不胜, 坚强而不暴, 柔从而不流, 恭敬谨慎而容”, 这样才能修己以敬、严以律己,成为让学生“中心悦而诚服”的“至文”人师。

 综上,从尊师的逻辑起点——“国之为国”和“人之为人”看,教师的职业和使命关乎人类文野、国家存亡、个人善恶和社会序乱,艰巨而光荣的责任担当要求教师

 仅要有较高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素质, 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人格和崇高的人生境界。诚然,教师的生存离不开物质和金钱,但教师眼中必须有精神之光和理想之帆,心中必须有“诗和远方”。


(作者:张自慧,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

(网络编辑:王爱弟)



友情链接 中国教育部官网 上海教育门户网站

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10号楼219-220室  电话: 021-54642752

邮箱:shsdyjzx@shnu.edu.cn

Copyright © 师道网

Shidao.shnu.edu.cn

www.shidao.online

总第: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