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概况

部分学术创新单位

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王正平教授

王正平,浙江海宁人,生于上海。1982年1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政教系本科,后获上海社会科学院授予的哲学硕士学位,1996年晋升为哲学伦理学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期刊杂志社社长,《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执行主编,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哲学与法政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伦理学博士点创建人、高原学科建设伦理学方向带头人,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副主编、《教育伦理研究》主编。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专家、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应用伦理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先后在美国波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法国科学研究中心、英国牛津大学等进行访学和学术交流。

已出版学术著作40多部,其中代表作有:《教育伦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人民教师的道德修养》(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版、1993年第2版)、《教育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高校教师伦理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教育伦理学——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善的智慧》(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2版)、《应用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现代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伦理学与现时代》(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生态、信息与社会伦理问题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等。学术译著有:《罗素文集》、《最终的安全》、《中国人的性格》等。

已在《哲学研究》、《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120余篇学术论文,30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转载。其中代表作有:《论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护》、《深生态学——一种新的环境价值理念》、《尊重教师:教育伦理的一项重要原则》、《论教育公正》、《教育伦理视域中的教育分寸》、《社会公共政策的道德价值》、《利益兼顾: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原则》。主持和完成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有:《中西人生哲学比较》、《美国职业伦理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当代生态伦理学研究》、《深生态学与现代环境价值理念》等。个人学术著作《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并列一等奖;个人学术论文《发展中国家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论》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其他成果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4项。主编的我国第一本《教育伦理学》获全国“伦理学30年优秀学术成果著作奖”。


中心副主任:何云峰教授

何云峰,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生,重庆市开县人。1987 年起到上海师范大学工作,1993年经上海市教委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经上海市教委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7月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62月获香港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第二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法商学院副院长,学报编辑部任副主任,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学报期刊杂志社社长等职,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社长、总编,同时兼任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上海思维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管理和教育心理学。文化学马克思主义(或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倡者。先后承担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委文科项目、国家教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以及同国内外大学横向合作项目共计10多项。其著作《思维效率理论与实践》(已出)以及《从普遍进化到知识进化:关于进化认识论的研究》等先后两次获得上海市马列基金资助。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独立/合作专著10余部。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主编的《当代公共关系及其操作技巧》曾获上海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三等奖(1996)。曾获上海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1993)、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995)、上海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1998)、上海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奖(复旦大学,1998)、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998)、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999)等奖励或称号。



中心副主任:刘次林教授

刘次林,男,1964年生,湖南茶陵县人,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学位;之后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 年至今,在上海师范大学担任教育学教师,其中,2009年—2014年,担任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心理学会德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主攻学校德育方向,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上海市哲社等课题若干项;任国家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人民出版社)副主编。代表作《幸福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从教育学维度界定了幸福概念以后,揭示和分析了中小学各种不幸的表现,然后从智育、体育、德育三方面论述了幸福教育的内在机制。刘次林教授具有比较明确的教育立场。首先是推崇以学定教的教育本质观,从学习的视角理解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其实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活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次是推崇德智一体的德育观,相信只有通过并且融入教学全过程才能有效地落实德育,相比于教道德,道德地教更是德育的正途,这是从教育的方式,而不只是从教育的内容上去理解德育。再次是推崇德性论的师德观,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不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外在限制,而是为了教师能够改善自身职能,提升专业水平,完成职业使命的必要条件。在师德评价方面,推崇以评促建的做法,师德评价不是简单地将教师当作被动的评价对象,而同时是推动教师对自己的职能做澄清、反思、交流和实践。


中心副主任:张自慧教授

张自慧,1966年生,河南省南阳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于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曾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礼文化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高校精品课程负责人、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荣获河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科技英才、校级教学比赛一等奖等荣誉。2015年调入上海师范大学工作,现为哲学系系主任,伦理学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伦理学硕士点负责人、上海东方讲坛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礼文化,先秦哲学。

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代礼文化的‘致和之道’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和“先秦元典中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三俗’文化冲击下的道德失范和文化救赎”、上海市哲社课题(教育科研项目)“礼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研究”、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一般项目“先秦元典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研究”、上海学校德育理论研究课题“文化自觉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研究”、上海市教委重点科研项目“先秦儒家和谐理念与当代和谐文化构建研究”等十余项课题。出版专著《礼文化与致和之道》、《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象牙塔之魂》等五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孔子研究》、《河北学刊》、《现代大学教育》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摘录。论文《论君子之道及其当代价值》荣获2010年上海市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和全国优秀论文奖,《以儒家“元典精神”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201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中心副主任:陈泽环教授

陈泽环,男,1954年生于浙江宁波,1971年上海市第二中学毕业后进上海重型机器厂工作。1979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3年获哲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哲学硕士学位。1986年至2003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2004年调至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1989年至1991年、1995年至1996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先后在德国的柏林洪堡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汉诺威哲学研究所、慕尼黑大学、卡尔斯鲁厄师范大学访学。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I类高原学科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科负责人(2014-20172017-2020),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包括道德理论、德国伦理学、道德建设、经济伦理学等方向。自1983年起至今,先后发表《核心价值与文化传统之思——以对梁启超考察为基础的阐发》,(《未来属于孔子》修订版,2017)、《未来属于孔子——核心价值与文化传统之思》(2015)、《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哲学和伦理思想研究》(201320142017)、《道德结构与伦理学——当代实践哲学的思考》(2009)、《个人自由和社会义务——当代德国经济伦理学研究》(2004)、《功利·奉献·生态·文化——经济伦理引论》(1999)等专著7部;《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1995)、《人文社科十万个为什么·哲学》(2018)等编著2部;《人在宇宙中的地位》(1989)、《敬畏生命——50年来的基本论述》(199220032017)、《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2006200720152019)、《文化哲学》(200820132017)等译著10部;《论中华民族的文化独立性——基于张岱年文化哲学的阐发》、《论中国特色伦理学话语体系的构建》、《科技与人文之间——当代生命伦理研究的道德思考》、《敬畏生命 ——论施韦泽生态思想的学说史定位》、《时代性与民族性:文化自信的学术建构》等论文200余篇,其中CSSCI论文90余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伦理学》等全文转载论文近40篇;《中德文化之间——留德杂忆》等文章50余篇;《经济伦理学:道德有助于自利吗?》等译文10余篇。


中心秘书长:周治华副教授

周治华,男,安徽泾县人,1997年参加工作,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3年在美国北卡来罗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哲学系访学。现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伦理学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秘书长,《经济伦理学年鉴》特约编辑。主要从事应用伦理学、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著有《伦理学视域中的尊重》(2009年,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出版资助),在《道德与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伦理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编撰《应用伦理学》、《西方生态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微》等多部教材。主持并完成的项目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德性伦理的应用研究”,上海市教委“阳光计划”项目“环境道德教育研究”、上海市教委德育决策咨询课题“传统生态伦理智慧的现代德育价值”;参与完成的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经济伦理思想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美国职业伦理研究”、上海市哲社规划特别委托课题“重大公共政策的道德影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研究”。2009年获全国高等学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奖,2010年被评为上海师范大学第十届优秀青年教师,2013年获上海市伦理学会首届青年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主任助理:朱炜副教授

    朱炜,男,浙江杭州人,1995年参加工作,2006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育管理方面研究。出版专著《文化视域中的高校德育研究》、译著《建构强大的学校文化》,参与主编《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在《中国教育学刊》、《教育发展研究》、《江苏高教》、《现代大学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西方学校组织文化与学校效能研究评析》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全文转载。主持并完成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当代大学生“游戏性”文化心理及其教育应对研究》,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组织文化形塑下的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等多项;参与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项目《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验》,“十五”规划项目《先进文化与高等教育创新》等多项。




友情链接 中国教育部官网 上海教育门户网站

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10号楼219-220室  电话: 021-54642752

邮箱:shsdyjzx@shnu.edu.cn

Copyright © 师道网

Shidao.shnu.edu.cn

www.shidao.online

总第:1000